文縣概況
文縣,位于甘肅南陲,坐落在甘、川、陜三省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素有“隴上江南”、“大熊貓故鄉”美譽。全縣轄20個鄉鎮,305個行政村,總面積499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2.05萬畝,其中川壩地5萬畝。全縣總人口25萬。境內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年平均氣溫15℃,7月最熱平均24.8℃,1月最冷平均3.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霜期短,農作物生長期長,全縣平均降水量450-800毫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
文縣,古稱陰平,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周為氐族部落所居,漢置陰平道,三國時魏置陰平郡,是著名的古戰場。南北朝時氐族楊氏建陰平國。北周明帝時,統治者決意偃武修文,故封“文”置州,稱文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設縣,始稱文縣。文縣素有“蜀隴咽喉”、“秦巴鎖鑰”之稱,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在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姜維、廖化曾以陰平為征戰雍涼的戰略根據地,與曹魏大將鄧艾、郭淮屢戰于此,留下了鄧艾城、姜維城、陰平古道、文昌樓、文昌宮等多處人文景觀。文縣古為氐羌地,自漢代開始漢人相繼流入,唐代沒入吐蕃,元與清代都有不同民族流入。歷經兩千余年的歷史變革和民族大融合,目前境內有漢、藏、回、滿、羌、壯、朝鮮等12個民族,形成了鐵樓白馬藏族民俗風情、中寨古曲彈唱、興隆龍燈、玉壘花燈戲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文縣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復雜的寶貝地帶”,俗稱“千山萬壑藏黃金,兩江八河流白銀”。境內水能資源豐富。有“兩江八河”和360多條溪流(“兩江”,即:白水江、白龍江;“八河”,即:中路河、丹堡河、讓水河、白馬河,馬蓮河、洋湯河、龍巴河、小團魚河),是長江水系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年徑流量達9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分別是全省和全國的7.4倍和4.2倍,電能理論蘊藏量303萬千瓦,可開發量212萬千瓦,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水電能源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礦產資源豐富。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達20多種,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其中已探明黃金儲量達300多噸,硅礦1億多噸,銅金屬儲量5萬多噸,重晶石礦3200萬噸。陽山金礦為我國最大的金礦,已探明儲量308噸,遠景儲量500噸以上,開發前景廣闊。生物資源豐富。文縣素有“植物寶庫”和“甘肅的西雙版納”之美譽。境內有經濟用材樹種500種以上,藥用木本、藤本、灌木、草本近1500種,包括銀杏、香樟和紅豆杉等20多種珍稀樹種。有各種動物810多種,包括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綠尾虹雉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獺、猞猁、麝、大鯢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旅游資源豐富。文縣境內山川宜人,既有北國之雄奇,又具江南之秀美。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與生物保護圈。文縣天池、白馬藏族民俗村、陰平古道、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等一批自然景觀,與九寨溝、黃龍寺等世界旅游勝地隔山相映,一線相通,連成了一條黃金旅游線,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歷史古跡、少數民族風情等綜合旅游資源為一體的地方。
2014年,文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被評省文明辦評為甘肅省文明縣。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文縣位于甘肅省最南端,地處東徑104°16'16''-105°27'29'',北緯32°35'43''-33°20'36''。東西長217公里,南北寬156公里,幅員面積5000平方公里。與四川、陜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東南與四川青川、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市轄區武都區。南達成都、重慶,西連九寨溝、黃龍寺,北通武都、蘭州。
地貌地形
文縣地處西秦嶺山脈,南秦嶺山帶,是新構造運動強烈區,地震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地表起伏大,巖石祼露,溝壑發育。全境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類型。西秦嶺岷山冊脈的兩大主脈插崗梁、摩天嶺分布于縣境南北兩側。從西向東橫貫全境,構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最低點是東南部中廟鄉的罐子溝,海拔550米,最高點是西部堡子壩鄉的雄黃山,海拔4187米。由于江河穿越群山,經多年河流沉降和淤積形成了一部分河谷川臺地。河谷川地海拔從罐子河的550米——縣城的946米——中寨鄉新寨村的1600米,地勢在階梯式立體地理結構,溝谷與山頂高差常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區至80度左右,形成懸崖峭壁,成為不能利用之地。多數山嶺海拔在2700米以上,多數山溝長10~50公里之間。高山重疊,峰谷交錯,溝壑縱橫,谷地狹窄,超度陡峻,水流湍急?!吧缴涎┗w舞,山下桃紅柳綠”是文縣地形的真實寫照。根據全國標準海拔1300米以上為高山山地計算,縣境內90%以上為高山山地,10%為河谷川地,高山山地為插崗梁山地和摩天嶺山地,河谷川地為白水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和白龍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文縣海拔4000米以上面積1.7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3%;3000~4000米面積435.6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73%;2000~3000米面積1518.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0.4%;1000~2000米面積2690.8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3.88%;1000米以下面積347.7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6%。
水文
文縣主要河流有白龍江、白水江,讓水河、丹堡河、白馬峪河、中路河、馬連河、洋湯河、龍巴河、小團魚河等均為兩江主要支流,另外還有很多較小的河溝溪流匯入。白龍江為嘉陵江一級支流,橫貫我縣七個鄉鎮,在文縣境內全長104.5公里;白水江屬長江三級支流,全長157公里,在文縣境內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達254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75億立方米。
氣候
文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亞熱帶北緣山地氣候,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亞熱帶、溫帶、寒帶疊次鑲嵌的不同氣候類型區。年平均氣溫5-15℃,無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數1200-1800小時,無霜期250-310天??偟臍夂蚓謩菔菛|南部溫暖濕潤(碧口、中廟一帶多年年平均氣溫15.6℃),西北部濕涼干燥(中寨一帶,多年平平均氣溫10.6℃)。中廟、碧口一帶,每年春節期間已經是豌豆開花結實(一年兩熟),而西部的中寨山區還是冰天雪地(年僅一熟)。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文縣是隴南市乃至甘肅省的水力資源大縣,有“兩江八河”(白龍江、白水江,龍巴河、洋湯河、馬蓮河、中路河、白馬河、丹堡河、讓水河、小團魚河)、360多條溪流,年徑流量達9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分別是全省和全國的7.4倍和4.2倍,電能理論蘊藏量303萬千瓦,可開發量212萬千瓦,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境內規劃建設水電站132座,目前已建成水電站75座,裝機容量111.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5.2億千瓦時,其中,碧口水電站總裝機30萬千瓦,苗家壩水電站總裝機24萬千瓦,發展水利水電事業條件優越。
生物資源
文縣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各一個,總面積為2500多平方公里,境內棲息著大熊貓100多只,有2000多只金絲猴及羚牛、雪豹、大鯢、林麝、黑熊等38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全部獸類77種;鳥類275種、一級保護4種,二級保護24種;高等植物2160種,甘肅新記錄33瀕危珍稀植物珙桐、香果樹、紅豆杉等617種。
文縣有亞熱帶海洋類魚資源68種,有野生花卉“黃海棠、紅海棠、毛杓蘭、西康蘭、鐵橡樹、京山梅、太師、臺燈樹、紫牡丹、映山紅、黃杜鵑、紅杜鵑”等100多種。有蟲草、貝母、當歸、大黃、白芪、天麻、豬苓、杜仲等1260多種野生及人工種植的中藥材。
綠色食品有山野菜珍品“蕨菜、薇菜、皇菜、黃花、水蕨、刺嫩芽”等20多個品種。與此同時,擁有珍貴大型林木真菌“蘑菇、香菇、羊肚菌、猴頭菌、牛肝菌、松茸、黑木耳、金耳、銀耳”等194種。
礦產資源
文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復雜的寶貝地帶”,素有“千山萬壑藏黃金,兩江八河流白銀”之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處南秦嶺成礦帶和上扣子地臺西緣成礦帶交接部位,成礦條件有利,礦產資源較富集,目前已探明礦種32種,其中金屬礦產以鐵錳銅金等為主,非金屬礦種以重晶石、硅石、石灰巖、大理石、毒重石、粘土等為主。全縣礦藏儲量大,尤其是陽山金礦黃金資源量達308噸以上,全縣黃金總資源量達到330.174噸,砂金年產量占甘肅省40%以上;其次是硅、銅、重晶石儲量分別達到1億多噸、5萬噸、4200萬噸,重晶石潛在資源量5000萬噸。
歷史沿革
文縣,歷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已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現文縣堡子壩朱家臺黃土坪文化遺址。石雞壩哈南寨坪文化遺址等十處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址,還有在鄉村發現的“雷楔子”的斧狀石具,就是古代人的石斧。古代中國曾分為九州,今文縣境地《尚書?禹貢》記載的梁州之域,周時的幽州之境。戰國至西漢初為氐族所居.正如《史記?西南夷傳》“自冉駹以東北(今四川省阿壩州東北和文縣在內)君長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鼻爻慕y治勢力曾達到這一地方,但情況不詳。西漢建立之初的漢高祖六年(前201)時置陰平道,為廣漢郡轄縣13之一《漢書.地理志》。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開西南夷,為統治少數民族建“以廣漢西部白馬為武都郡”。此時在今文縣仍設置陰平道(秦時少數民族聚居的縣稱道)屬益州廣漢郡,為廣漢北部都尉,治所其故城在今文縣西四里。公元9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陰平為“摧虜”(治所:治即郡縣府駐地。后同)、(上述西漢時之情況,系《漢書》記載)。
東漢(公元25一220)在地方建置上略有更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廣漢北部都尉為廣漢屬國都尉(屬國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行政區劃,相當于郡,其軍政長官稱‘屬國都尉’)治所仍在陰平,其下領陰平.甸底(文縣西)剛底(今四川省平武)三道。在兩漢時期文縣境內已有農業生產活動,正如《后漢書.西南夷傳》記載:陰平一帶‘土地險,有麻田,出名馬、牛、羊、漆、蜜’又從鐵樓鄉強曲出土的漢代文物‘銅洗’和碧口鎮響浪漢代墓群中成批銅器足以證明。
三國(220-265)北魏曹丕、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先后稱帝是為三國。陰平一帶初屬魏,魏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蜀漢建興七年(229)諸葛亮遣陳式攻克武都、陰平二郡,蜀漢陰平郡領陰平、剛底、甸底、廣武四縣;隨蜀漢政權衰敗,炎興元年(267)曹魏大舉伐蜀,魏將鄧艾攻下陰平后于冬十月便率軍從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至為艱險,又運糧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從摩天嶺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援崖,魚貫而進,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后大戰綿竹,劉禪獻成都蜀滅。至此陰平便成為軍事戰略要地。蜀滅后陰平又歸屬魏隸雍州。(《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西晉(公元266一316)初年廢陰平郡。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復置,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廢秦州,陰平屬雍州,下統陰平、平武二縣。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又改屬梁州。晉懷帝永嘉六年(312)陰平郡郡守董沖逐太守王鑒,以郡降于“成漢”政權。漢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屬仇池氐王楊芪搜統治。
東晉十六國(317-420)楊氏世代居住此地,雖先后臣屬于成漢、東晉、后趙、前秦、劉宋、北魏等南北政權,接受其封號,但實際上末置郡縣。
前秦苻堅時一度于漢晉陰平故城重置陰平郡。楊氏氐族占據甘肅隴南一帶達二百多年。歷經前、后仇池國(296-442)、武都國(443-477)后的武興國(477-553)和陰平國(477-580)。據正史記載:南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六月以冠軍將軍氐帥楊難當為秦州剌史,九年又加號征西將軍、自號武都王,同時派次子楊虎為鎮南將軍、益州剌史守陰平,后蜀劉宋生擒斬于建康。十年冬月氐王楊難當又侵入漢川一帶。十九年(442)宋龍驤將軍裴方明攻破楊難當仇池平。楊難當族弟楊廣香(時為陰平郡公、葭蘆戌主齊太祖)便割地陰平一帶立“陰平國”(傳七主,120年)。至西魏廢帝二年(553)平蜀,在文縣西元置陰平郡領曲水一縣。又于文縣西南置葭蘆郡領建昌、正西二縣。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陰平、葭蘆二郡置文州,治建昌。(韓定山《陰平國考》)
隋王朝(581-618)建立后結束了東晉諸國割據局面,成之為中央集權國家,對中央和地方政權采取改革措施,如合并州縣文帝開皇三年(583)廢蘆北、陰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縣屬文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全國廢州為郡,陰平郡轄縣曲水、長松、正西三縣。實行郡、縣兩級制。
唐代(公元618-907)歷時較長區變革亦大,大體是僅州改郡、郡改州的變革就有四次。一為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州置文州,治所建于“白馬水東,接金珠山”(今文縣城關西元)屬隴右道。二為太宗貞觀元年(627)建立道制文州屬劍南道,正西并入曲水。三為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文州改置陰平郡。四為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郡為州復置文州。唐德宗三年(782)移州治于“高原麻關谷口”(今上城)。德宗貞元六年(790)廢長松并入曲水。州縣改屬山南西道。僖宗文德初(889)改置威戍節度使領文、扶二州。昭宗大順二年(891)入蜀。唐盛時期文州農業發展快,當時向朝廷貢物有“麩金、綢、綿、麝香、白蜜、蠟燭、柑”還交納賦稅有布、麻等物。據《新唐書》載:文州有一千九百八十戶,九千二百五十人。
五代十國(907-060)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文州領曲水、正西二縣,歸為蜀地,先后由三個政權所統屬: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文州于后蜀清泰元年(934)沒。
宋(960-1279)宋太祖趙匡胤廢后周恭帝自立皇帝改國號宋,史稱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滅蜀復置文州領縣一曲水,隸西川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改屬為利州路。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復合,寧宗慶元(1196)又分西路,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又分西路,理宗端平年間元兵亂州廢。據《宋書》載:“崇寧年間(1102)文州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一戶,二萬二千七十八人,貢麝香?!?/p>
元(1279-1368)朝地方建置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在宋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軍戰亂中州郡縣俱廢。元世祖奇渥溫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又復置文州,省去縣屬吐蕃宣慰司脫思麻路禮店文州蒙古汗兒軍民元帥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1368-1644)明將傅友德于明洪武四年(1371)充征虜前軍與征西將軍分道伐蜀騎出秦隴“修白龍江橋以渡,破五里關,遂拔文州,渡白水江取綿州入蜀獲勝”(見《明史》)同年降文州為文縣,隸陜西布政司鞏昌府階州領。洪武六年(1371)縣又設守御千戶所,隸陜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縣歸所,屬階州轄。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改置文縣,縣城有縣令,所城守御千戶所為守御。
清(1644-1911)順治初仍置文縣,隸陜西鞏昌府階州轄。順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戶所??滴趿辏?667)陜西與甘肅分治,設甘肅行省文縣從屬甘肅省。雍正六年(1728)開始對部分省、府境進行大調正,文縣直隸階州,縣境界己基本穩定。
中華民國(1912-1949)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制,裁廢了清代的府、州、廳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1912)甘肅省設七道、七十七縣,文縣隸隴南道。
1913年后改渭川道,1920年縣為行政公署,縣知事改稱縣長。1927年縣行政公署改稱縣政府,基層實行保甲制。1931年文縣屬于第一行政專員監察公署駐岷縣。1940年省政府午重新百厘定三等縣。1944年全省調正行政察區域,文縣劃歸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武都。1947年省重定為三第縣,全縣有一百年大計三保,一千一百三十五,一萬五千四百零五戶,九萬零四百六十九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準成立甘肅省九個分區和一個市。武都分區轄武都、西固、文縣、康縣、西和、禮縣、成縣七縣。地委、專員公署建于西安,八月十七日進駐禮縣,十二月十一日進駐武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國民黨文縣政府縣長王澤勉率部投降,文縣和平解放。十二月碧口解放,甘肅全境解放。在解放軍軍事接管委員會的工作下,中共文縣縣委、文縣人民政府相繼成立。文縣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50年文縣屬武都專區直轄。1950年下設六區四十七鄉一百八十三個行政村。1953年改劃為九區:興文、丹堡、玉壘、碧口、臨江、梨坪、橋頭、石坊、中寨和七十個鄉。1955年調正為五區:興文、丹堡、碧口、臨江、石坊和三十五個鄉鎮。同年五月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改縣政府為“文縣人民委員會”。一九五七年仍設五區三十五鄉二鎮,并成立了二百四十六個農業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全縣將三十七鄉鎮二百四十六個合作社改建為十一個人民公社:城關、尚德、丹堡、碧口、口頭壩、臨江、梨坪、橋頭、石坊、堡子壩、中寨。同年四月八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武都專員公署,文縣改屬天水專區直轄。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武都專區文縣從轄,同年十一月全縣設四個區工委三十個人民公社,城關區:城關、尚德、丹堡、鐵樓、劉家坪、橫丹、上丹;碧口區:碧口、玉壘、肖家、范壩、中廟、店壩、坪里;臨江區:臨江、口頭壩、梨坪、橋頭、老爺廟、羅家坪、屯寨、玉坪、舍書;石坊區:石坊、中寨、堡子壩、季家堡、石雞壩、馬營、新寨公社。一九六二年為二十九個公社和碧口鎮。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甘肅省人委決定甘南的舟曲縣博峪公社劃歸文縣,縣內置三十一個公社。一九六六年搞通撤銷區委。一九六四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文縣為十三萬七千五百五十二人。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九日甘肅省革委會批準文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七月七曰武都專區改稱武都地區革命委員會文縣在轄。一九七六年一月武都地革委決定合并五個公社:坪里并入肖家,季家堡并入堡子壩,玉坪并入梨坪,羅家坪并入橋頭,新寨并入中寨全縣內置二十六個公社。一九七二年省革委會批準設立碧口鎮和二十五個人民公社:城關、鐵樓、尚德、丹堡、上丹、橫丹、劉家坪、玉壘、范壩、店壩、肖家、中廟、臨江、口頭壩、尖山、橋頭、屯寨、梨坪、舍書、石坊、石雞壩、馬營、堡子壩、中寨、博峪。
1968年至1980年全縣的縣、鎮、公社、街道、大隊均改置為“革命委員會“建置。
1980年5月設置;縣為人民政府,鎮人民政府,公社為管理委員會。據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縣共有20.09萬人,42411戶。
1983年底改置二十四鄉為鄉人民政府,碧口、城關鎮人民政府,全縣時為三百零九個行政村。
1984年4月省政府決定文縣博峪劃歸舟曲轄。全縣設兩鎮:城關、碧口,二十三鄉:鐵樓、尚德、橫丹、丹堡、上丹、劉家坪、玉壘、范壩、店壩、肖家、中廟、臨江、口頭壩、尖山、橋頭、屯寨、梨坪、舍書、石坊、石雞壩、馬營、堡子壩、中寨鄉。
2004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撤銷橫丹鄉并入尚德鎮,上丹鄉并入丹堡鄉,肖家鄉并入中廟鄉,店壩并入范壩鄉,馬營鄉上半片并入中寨鄉,下半片并入石雞壩鄉。屯寨鄉改名天池鄉。調正后全縣置:三鎮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十七鄉:丹堡、劉家坪、玉壘、范壩、中廟、臨江、口頭壩、尖山、橋頭、天池、梨坪、舍書、石坊、石雞壩、堡子壩、中寨鄉和鐵樓民族鄉。
2014年7月,橋頭、臨江撤鄉建鎮,文縣共轄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
2014年,文縣轄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305個行政村。1個民族鄉:鐵樓藏族鄉;6個個鎮: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中寨鎮、橋頭鎮、臨江鎮;13個鄉:丹堡鄉、劉家坪鄉、玉壘鄉、范壩鄉、中廟鄉、口頭壩鄉、尖山鄉、舍書鄉、梨坪鄉、堡子壩鄉、石坊鄉、石雞壩鄉、天池鄉。
名稱 | 面積(km2)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居委會(個) | 村委會(個) | 村民小組(個) | 民族鄉 |
文縣 | 4994 | 城關鎮 | 746400 | 7 | 305 | 1305 | 1 |
城關鎮 | 154 | 文津區 | 746400 | 4 | 17 | 64 | |
尚德鎮 | 209 | 尚德 | 746400 | 20 | 69 | ||
鐵樓藏族鄉 | 324 | 鐵樓 | 746400 | 16 | 51 | 1 | |
丹堡鄉 | 518 | 丹堡 | 746410 | 15 | 57 | ||
劉家坪鄉 | 345 | 劉家坪 | 746410 | 4 | 17 | ||
碧口鎮 | 200 | 碧口中街 | 746412 | 3 | 12 | 82 | |
中廟鄉 | 282 | 中坪 | 746413 | 19 | 118 | ||
范壩鄉 | 487 | 田家灣 | 746411 | 22 | 140 | ||
玉壘鄉 | 238 | 玉枕 | 746412 | 12 | 56 | ||
石坊鄉 | 132 | 石坊 | 746409 | 14 | 31 | ||
堡子壩鄉 | 280 | 堡子壩 | 746405 | 16 | 74 | ||
石雞壩鄉 | 252.18 | 安昌河 | 746408 | 17 | 60 | ||
中寨鎮 | 378.82 | 中寨 | 746407 | 20 | 76 | ||
臨江鎮 | 113 | 臨江 | 746401 | 13 | 52 | ||
橋頭鎮 | 222 | 橋頭 | 746404 | 23 | 117 | ||
天池鄉 | 277 | 屯寨 | 746404 | 8 | 36 | ||
尖山鄉 | 130 | 老爺廟 | 746401 | 10 | 40 | ||
口頭壩鄉 | 217 | 柳家 | 746401 | 15 | 68 | ||
梨坪鄉 | 171 | 李家壩 | 746402 | 22 | 69 | ||
舍書鄉 | 64 | 板石 | 746401 | 10 | 28 |
景區景點
文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比較著名的有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文縣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等。
文縣天池景區,位于文縣天池鄉境內洋湯河源頭的雄黃山麓。東經104度44分,北緯33度15分,距離縣城西北85公里,湖面海拔1728米,水域面積1平方公里,湖周圍方圓約10公里,水最深處105米,天池景區總面積為150平方公里,距離九寨溝風景區180公里。屬第四紀地質地震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是蘭州至九寨溝黃金旅游線上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文縣天池是甘肅省獨一無二的集高山湖泊、動植物資源、火山地震遺跡、白馬氐少數民族風情于一體的著名風景區。后因登唐進士、廣昭節度使蹇雷寶將軍,平安祿山亂,功成隱退,隱居天池畔,修身得道,卒于此為神,禱雨輒應,沛澤民豐,被宋代皇帝敕封為“洋湯大海平波敏澤龍王”,改成“洋湯天池”.據考證,中國天池受皇帝敕封者,僅文縣天池有此一殊榮。相傳大禹治水,始于陰平(山為陽,水為陰,水土治曰為平。古陰平道后改為文縣,是隨大禹文姓也,)天池以“源頭無處覓、湖面無落葉、水位無漲落”等自然景觀著稱于世。
文縣天池風光旖旎、景色如畫,為文縣八景之一,天池四季景色各異,春色恬靜、夏季如黛、秋韻斑斕、冬景圣潔。文縣天池景區主要由兩大景區構成:天池湖景區和黃林溝景區。天池湖景區景點眾多,主要有仙女石、獅子峰、象嘴石、捉魚溝、飲馬池、王母浴池、二郎神壁等。
文縣天池景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四周群山嶺巒中生長著茂密森林,其中有不少珍稀樹種,樹干挺拔的云杉,枝葉蒼勁的油松,儀表瀟灑的白樺,姿態優美的山楊,此外還有冷杉、紫樺、馬尾松等。天池密林深處有珍貴的藥材,如黨參、當歸、蟲草、貝母、丹皮等,還有不少山珍野味和干鮮果。這里不僅是植物的家園也是動物的樂園,這里棲息著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金錢豹等,此外還有香獐、青鹿、野豬、狗熊等出沒林間。鳥類的種類更為繁多,有觀色動物紅嘴仙鶴、綠尾虹雉、藍馬雞、紅腹錦雞、鴛鴦等,有聽聲動物百靈鳥、畫眉鳥、松鴨雞、杜鵑鳥、布谷鳥、娃娃雞等。百鳥爭鳴、啼春歌秋。
文縣碧口古鎮景區,位于甘肅最南端,陜甘川三省交界處,素有“甘肅的西雙版納”和“隴上小江南”之稱。碧口鎮地處白龍江下游,國道212線貫穿鎮區,距離蘭海高速公路余家灣接口16公里,距離蘭渝鐵路姚渡鎮境內的青苑火車站18公里。地理位置東經105度14分,北緯35度45分。這里南鄰四川廣元市,北接陜西寧強縣,是甘、川、陜重要的物質交流集散地之一。海拔高程620米,年平均氣溫15.6℃,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無霜期260天,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區域內河谷縱橫、山脈交錯、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為66%。境內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大鯢等珍惜動物繁衍生息;有珙桐、水杉、銀杏、香樟等國家保護珍貴樹種;有茶葉、核桃、黑木耳、白木耳、香菇、蕨菜、薇菜等優質農副土特產。2006年被評為甘肅省第一批“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憑借悠久的歷史,雄厚的經濟基礎,優美獨特的茶園和水庫風光在眾多參選鄉鎮中脫穎而出,被評為“甘肅十大魅力鄉鎮”。
碧口歷史上為氐羌少數民族活動區域,漢武帝開西南夷后始入國家版圖,隸屬益州刺史部廣漢郡轄。唐宋時期,碧口稱為碧峪河口,以流入碧口的碧山溝水而得名。明清時代,長江的航運沿嘉陵江一直通到碧峪河口,是南北物質交流的集散地,白龍江上的最后一個碼頭,書寫過輝煌的商業貿易歷史。這里南通巴蜀,北達隴陜,人口流動頻繁,巴蜀文化、秦隴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摩擦出一串串五彩繽紛的火花。清朝至民國年間,碧口是甘肅的四大名鎮之一。
區域集自然風光、歷史古跡、少數民族風情等綜合旅游資源為一體,碧口水庫水文景觀、濱江公園十里風情線、碧山公園愛國主義教育園區、碧峰北路和碧峰水景觀工程、伊斯蘭教清真寺民族風俗、石龍溝農家樂茶園風光、碧峰溝山水自然風光、李子壩茶園風光及保護區等一批旅游自然景點、人文景觀與九寨溝、黃龍連成一條區域合作黃金旅游線。
文縣白馬河景區,位于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人最主要的聚居區。境內山巒疊嶂,林海蒼茫,生活在這里的白馬人能歌善舞,粗獷豪放,至今還完整的保留著古樸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這里的白馬人村寨傳統建筑保留相對完整,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特色鮮明,廊橋、古樹、流水相得益彰,古老而神秘。
白馬人是古代氏人的后裔,據上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白馬人是5萬年前自非洲大陸遷徙而來的東亞最古老部落。他們的文化原始古樸,豐富多樣,尤其以儺舞“池哥晝”最為典型。池哥晝是至今還遺存在白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風貌的群體的祭祀舞蹈,既原始古樸,粗獷豪放,又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和濃郁的娛樂色彩,是集“舞、歌、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2008年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名錄。白馬人的宗教信仰、婚喪嫁娶、歌曲舞蹈、手工技藝、民間文學、特色飲食等文化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目前,白馬河景區已經發展成為感受自然風光、體驗白馬文化,吃住游為一體的具備食、住、行、游、購、娛基本旅游要素的綜合性景區。主要景點有:草河壩白馬魂白馬民俗體驗廣場、池哥晝傳習所、白馬民俗文化博物館,石門溝云瀑、玻璃懸空棧道,邱家壩原始森林等。
白馬河景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植被覆蓋達到75%以上,負氧離子富集,不僅銀杏、杜鵑等珍稀植物隨處可見,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還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境內主要樹種還有云杉、油松、白樺、冷杉、紫樺、馬尾松等,珍貴中藥材有黨參,當歸、蟲草、貝母、丹皮等,山野菜有羊肚菌、空筒菜、蕨菜、水蕨、木籠頭、石蓋菜等,野生動物有羚羊、金錢豹、香獐、青鹿、野豬、狗熊、紅腹錦雞等。
白馬河景區云霧繚繞山間,走獸行于樹下,百鳥歌于枝頭,更有穿著民族服裝的白馬姑娘小伙行走于道路,優美的白馬山歌縈繞山谷,神秘古樸的池哥晝粗狂豪放,原始的火圈舞熱情奔放,每天都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體驗游玩。
地方特色
特產
文縣出產大量農業特色產品,不但種類多、分布廣,而且產量高、品質優。近年來,縣委、政府按照按照“尊重規律,提質增效,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健全市場,壯大龍頭,打造品牌”的總體要求,結合縣情實際,強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以旱作農業、蔬菜無公害栽培、有機茶葉栽培、中藥材GAP栽培、水產網箱養殖為主的農業新技術,加快蔬菜、茶葉、藥材、庫區水產養殖和規?;笄蒺B殖發展,以示范點建設和產業基地為抓手,加快培育農業特色產業。目前,全縣已形成了以核桃作為覆蓋全縣的長效主導產業,油橄欖作為近期主導產業,茶葉、紋黨、蔬菜、花椒、水產作為近期見效的重點區域產業,并使一批特色產品發展成為名優地方品種?!肮仍拼翰枞~”、“陰平冬棗”和“賈昌柿餅”獲得綠色產品認證,文縣綠茶、文縣紋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文縣中寨紋黨產區代元有限公司獲準使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企業,文縣紋黨獲得地理標志保護標識。其中:核桃產業總面積37萬畝、產量6000噸、產值1.44億元;油橄欖產業總面積9.27萬畝、產量172.5噸、產值172.5萬元;花椒產業總面積25萬畝、產量3000噸、產值2.1億元;茶葉產業總面積7.1萬畝、產量41萬公斤、產值5180萬元。
名小吃
文縣群眾依托多樣化的農作物和農業特色產品,融入獨特的地域文化物質,創造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各色小吃爭奇斗艷,主要有米皮、面皮、洋芋攪團、箭頭子、面疙瘩、酸菜面片、豆花面、涼粉、油茶、包谷面攪團、洋芋絲絲餅子、卷膜、炒卷膜、肉夾饃、碧口臭豆腐、米粉、豆絲、小籠包子、牛筋面、黃豆面、玉米拌面飯、臊子面、小豌豆面、八寶粥等。
文縣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lnw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