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縣概況
宕昌(tànchāng)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當地羌人在南北朝時期曾建立“宕昌國”,宕昌為羌族部落首領之名,由此得縣名。位于甘肅省南部、隴南市西北部;東與禮縣接壤,西與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相鄰,南與武都區毗鄰,北與定西市岷縣相連。全縣轄6鎮19鄉336個行政村,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總人口30.94萬人(2014年末)。
宕昌縣素有“千年藥鄉”美譽,中藥材種類達690多種。境內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紅色圣地哈達鋪、國家AAAA級自然風景區官鵝溝、宕昌古國遺址。宕昌先后被國家有關行業協會評為“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低碳旅游示范縣”、“中國紅色經典旅游勝地”。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宕昌縣地處東經104°01ˊ至104°48ˊ,北緯33°46ˊ至34°23ˊ之間。東與禮縣接壤,西與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相鄰,南與武都區毗鄰,北與定西市岷縣相連。宕昌縣城距首都北京市直距2134公里,距省會蘭州市直距244公里、公路里程341公里,距隴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區直距91公里、公路里程110公里。全縣南北長90公里,東西寬74公里,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1.93%。
地貌地形
宕昌縣屬青藏高原邊緣和西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的交錯地帶,加之受岷江、白龍江等河流的長期沖刷、切割,境內山戀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地貌異常復雜,山岳特征顯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由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構成,南部多深山峽谷,北部多黃土梁峁??h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雷古山,海拔4154米,最低沙灣水洞里溝口,海拔1138米,縣城海拔1748米。
水文
宕昌境內水資源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縣內集水面由白龍江和西漢水兩大流域構成,有白龍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78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且極端枯流量大于0.1立方/秒的有16條,具有縱坡大,流程長,落差集中等特點。地下水源極其豐富,宕昌縣地下水量0.667億立方米,水質清潔。據水質化驗情況分析,本縣97%的水是淡水,礦化度1-2克升;3%是微堿水,礦化度2-5克升。各種水源所含化學成份,符合人畜飲水水質標準。
氣候
宕昌縣為北亞熱帶、溫帶、高原三種氣候的過渡地帶,垂直氣候顯著,南北差異大,一般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而濕潤,按甘肅省氣候分區,屬隴南溫帶濕潤區。年均氣溫9.3℃,年均降水量583.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年均日照2100小時,年均無霜期183天,最大凍土深度45cm。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宕昌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江河眾多,有白龍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78條,具有縱坡大,流程長,落差集中等特點,水能理論蘊藏量26.3萬千瓦,現已開發8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30.4%。
生物資源
宕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境內有林地面積127萬畝,森林覆蓋率29.7%。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顯,主要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高山暗針葉林,有樹種41科700多種。林區主要分布在岷江林業總場管轄的南河、官鵝溝、大河壩、官亭、獅子等地,主要樹種有云杉、冷杉、落葉松、油松等82種。
宕昌草場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原125萬畝,山地疏林草地1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8.5%,年產鮮草7.8億公斤。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東北部,海拔在2500至3100米的阿塢、八力、車拉、獅子等鄉,主要牧草品種有三刺草、苜宿等9科73種。
宕昌境內有珍稀野生動物30多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唇鹿、金錢豹、云豹、斑尾榛雞等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毛冠鹿、蘇門羚、黑熊、藍馬雞、褐馬雞、林麝、紅腹角雉等23種;屬省重點保護的有山溪鯢、黃麂子、石貂等7種。
礦產資源
宕昌縣地跨西秦嶺鉛鋅、汞銻兩個成礦帶上,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據初步勘探,宕昌縣境內發現礦產16種,其中金屬礦產有鉛、鋅、銻、錳、銅、金、鐵等,非金屬礦產有泥炭、石膏、重晶石、石灰巖、煤、粘土等。尤其是銻、鉛、鋅、銅、金等有色金屬礦儲量大,為優勢礦種。
歷史沿革
宕昌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宕昌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夏)。宕昌為羌人居地(商、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宕昌羌隨周武王滅商。秦在今宕昌、舟曲一帶建羌道,屬隴西郡(戰國)。
秦、西漢時期羌道仍屬隴西郡。東漢光武帝初年羌道改屬武都郡。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屬益州武都郡。魏晉元四年(公元263年),魏滅蜀,原屬蜀國轄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羌道縣廢,地屬武都郡。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國,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十萬余眾。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583年),宕昌國歸附北魏。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北周大將田弘滅宕昌國。以其地為宕州,設宕州總管府,轄宕昌、甘松二郡,宕昌郡領陽宕、和戎二縣,甘松郡領懷道縣。
隋唐時期,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統縣。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廢宕州總管府。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陽宕為良恭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為宕昌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昌郡為宕州,并署基城縣(今理川),屬岷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秦州總管府,轄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蘭、宕、扶十二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宕州屬岷州總管府。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成州潭水縣改隸宕州,后省入良恭縣。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和戎縣省入懷道縣。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21年),改基成縣為祐川縣(今理川)。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置隴石節度使,宕州屬之。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宕州為懷道郡,領懷道,良恭二縣。肅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懷道郡復改宕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宕州陷入吐蕃。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公元962年),合良恭,大潭2縣為大潭縣,隸秦州。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收復岷、宕二州。南宋理宗瑞平三年(公元1236年),岷州、宕州、疊州、階州、文州十八番族降蒙古汗國。元代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設西固城軍民千戶所?;葑谥炼吣辏ü?367年),改置西固番漢軍民千戶所,屬階州。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將傅友德兵至,西固千戶韓文舉眾歸附。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設西固軍民千戶所,屬鞏昌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衛于祐川,設岷州為指揮使司,屬鞏昌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為西固城軍民守御千戶所,隸陜西都司,翌年,西固千戶所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直轄。清代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撤西固軍民守御千戶所,歸并階州,設州同分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西固番人慕化,編民為里,設撫夷同知,隸鞏昌府。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西固撫夷同知,仍設州同,隸階州。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階州西固分州改為西固縣,隸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廢道,西固縣劃歸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岷縣)。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西固縣劃入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武都),直至1949年。
1949年12月9日,西固縣全境解放,西固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武都專區。1954年6月,經政務院批準西固縣治遷宕昌,11月13日,西固縣更名為宕昌縣。1958年4月8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武都專員公署,宕昌縣劃歸天水專員公署。1958年12月20日,宕昌縣和岷縣合并,劃歸定西專區。1961年12月15日,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專區。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區更名隴南地區。2004年,撤地建市,宕昌縣歸隴南市所轄。
行政區劃
2014年,宕昌縣轄6鎮19鄉336村。6鎮:城關鎮、哈達鋪鎮、理川鎮、官亭鎮、沙灣鎮、南陽鎮;19鄉:阿塢鄉、南河鄉、木耳鄉、龐家鄉、八力鄉、何家堡鄉、賈河鄉、將臺鄉、新城子藏族鄉、車拉鄉、臨江鋪鄉、竹院鄉、韓院鄉、興化鄉、好梯鄉、甘江頭鄉、兩河口鄉、新寨鄉、獅子鄉。
區劃 | 面積 (km2) | 政府 駐地 | 郵政 編碼 | 村委會 | 區劃 | 面積 (km2) | 政府 駐地 | 郵政 編碼 | 村委會 |
宕昌縣 | 3331 | 城關鎮 | 748500 | 336 | 臨江鋪鄉 | 66.9 | 臨江鋪村 | 748504 | 8 |
阿塢鄉 | 76.3 | 各竜村 | 748501 | 12 | 南陽鎮 | 105 | 南陽街村 | 748507 | 13 |
哈達鋪鎮 | 140.6 | 下街村 | 748501 | 29 | 好梯鄉 | 88.9 | 灣里壩村 | 748507 | 8 |
南河鄉 | 225.7 | 南川村 | 748503 | 12 | 韓院鄉 | 136.9 | 韓院村 | 748507 | 14 |
理川鎮 | 89.8 | 下街村 | 748502 | 21 | 竹院鄉 | 107.4 | 竹院村 | 748507 | 8 |
八力鄉 | 103 | 上八力村 | 748502 | 11 | 興化鄉 | 237 | 興化村 | 748507 | 8 |
龐家鄉 | 64.1 | 龐家村 | 748502 | 10 | 甘江頭鄉 | 88 | 謝家壩村 | 748504 | 10 |
木耳鄉 | 49.5 | 拉寺村 | 748502 | 10 | 官亭鎮 | 128.2 | 官亭村 | 748505 | 19 |
何家堡鄉 | 74 | 何家堡村 | 748500 | 11 | 兩河口鄉 | 106.1 | 兩河口村 | 748505 | 17 |
城關鎮 | 97.5 | 舊城村 | 748500 | 16 | 沙灣鎮 | 88 | 下站村 | 748506 | 21 |
賈河鄉 | 147.1 | 大堡子村 | 748500 | 14 | 新寨鄉 | 126.7 | 新寨村 | 748508 | 24 |
將臺鄉 | 56.3 | 下巴山村 | 748500 | 8 | 獅子鄉 | 106.8 | 獅子村 | 748508 | 7 |
車拉鄉 | 166.9 | 代家莊村 | 748500 | 15 | 岷江總場 | 474.3 | - | 748500 | - |
新城子 藏族鄉 | 90.9 | 新城子村 | 748500 | 10 | 獅子林場 | 89.1 | - | 748508 | - |
景區景點
宕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宕昌縣以建設“全省旅游經濟強縣”和“隴南旅游示范縣”為目標,以“羌韻佳境、紅色圣地”為形象定位,著力構建“綠色山水為骨架、紅色旅游為招牌、羌藏民族民俗文化為底蘊”的大旅游格局,把宕昌建設成甘肅絲綢之路核心大景區、陜甘川邊遠毗鄰地區休閑度假勝地、全國復合型養生度假旅游目的地、景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典范。2014年,宕昌縣旅游總人數達11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2%。旅游綜合收入6.4億元,增長25.4%。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宕昌官鵝溝。
國家森林公園: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有水利風景區:宕昌官鵝溝水利風景區。
其它景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宕昌古國遺址、八力草原、牛頭寺公園。
地方特色
特產
宕昌縣依托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優勢,開發了一批羌藏服飾、紅軍鞋帽、罐罐酒、青稞酒、中藥材飲片、紅軍鍋盔、紅軍涼粉等特色旅游紀念品、農特產品和風味小吃,豐富旅游產品種類,深受消費者歡迎。
中藥材:宕昌境內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藥材692種,尤其是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等藥材量大質優,藥效獨特,種植面積達40萬畝,素有“千年藥鄉”之美譽。其中“哈達鋪當歸”、“宕昌黨參”、“宕昌黃芪”、“宕昌大黃”先后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宕昌紅芪、當歸、大黃、黨參分別獲得第十六屆、十九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
哈達鋪紫皮大蒜:哈達鋪紫皮大蒜因皮色紫紅、瓣如蓮花,故又稱紫皮蓮花瓣大蒜。
松花蜜:松花蜜由野生松樹花蜜釀成,屬于比較稀少的花蜜。
其他特產:羊肚菌、花椒、南陽辣椒、黑紫羔羊裘皮、漿水梨、化馬煙葉、柿子、沙灣罐罐酒、沙灣二老殼、天然野菜、天然放養牛羊肉等。
名小吃
紅軍鍋盔:哈達鋪鍋盔歷史悠久,色樣繁多,大一尺,底平面突,突面形似牡丹,狀如頭盔,故名鍋盔,也稱穹鍋。鍋盔是哈達鋪人民當年獻給長征紅軍的最高級食品。后來,哈達鋪人民將鍋盔的外觀改成由八個瓣組成,象征紅軍的八角帽,名字也改為紅軍鍋盔,以此紀念。
哈叉:哈叉(當地方言)是哈達鋪、理川一帶的風味面點。
酸菜牛肉面:酸菜牛肉面是一種深受宕昌群眾喜愛的清真特色面食。
酸菜臊子面:酸菜臊子面是宕昌南部的一種特色飲食
莜麥粥:莜麥粥以高寒山區莜麥為原料,原麥粒文火熬煮而成。其他小吃:莜麥面、洋芋攪團、洋芋餅、蕎面煎餅、釀皮等。
宕昌縣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tanch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