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概況
隴南市,甘肅省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轄武都和宕昌、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兩當1區8縣,195個鄉鎮,3201個村,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3.23萬人。
隴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資源富集,遺存眾多,被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復雜地帶”)。境內鉛、鋅、金等礦產資源富集,植被覆蓋率近40%,自然生長的樹種有紅豆、銀杏等1300多種,是我們大熊貓、金絲猴、大鯢等珍稀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素有“隴南江南”之美譽。隴南農業特色產業極為豐富,是中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花椒、油橄欖產量居全國第一,核桃產量居全國第二,中藥材產量居全國前列。
隴南旅游資源富集,有9個國家4A級景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2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隴南市地處東經104°01′19″至106°35′20″,北緯32°35′45″至34°32′00″。東接秦巴山地,與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和寶雞市鳳縣為鄰;南抵四川盆地,與廣元市、青川縣、綿陽市平武縣和阿壩州九寨溝縣毗連;西依甘南高原與迭部縣、舟曲縣和定西市的岷縣;北與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武山縣、甘谷縣接壤。全市東西長約237公里,南北寬約230.5公里,土地面積2792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8.67%。
地貌地形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階梯地形的過渡帶。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的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隴南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入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
隴南市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長百余公里,寬數十公里,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
隴南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陜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于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隴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
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縣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勢平緩,淺山已墾殖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布于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
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延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區、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于北緯33度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藥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
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包括宕昌縣、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布,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
水文
隴南江河溪流縱橫密布,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隴南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級支流有白龍江、西漢水等48條,總長1297公里;二級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條,總長4756公里;三級支流有1651條,總長4313公里;四級支流有1312條,總長3428公里。百川爭流,河網縱橫,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5條。主要江河:
嘉陵江干流,流經兩當、徽縣東南部,境內流程86.2公里,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里。 白龍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經宕昌縣、武都區、文縣等兩縣一區,境內流程229.5公里,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白水江,為嘉陵江二級支流,于文縣石雞壩鄉入境,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流程107.3公里,年徑流量34.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里。白龍江因其與秦嶺、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因而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流經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等4縣,境內流程205.6公里,年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里。
氣候
隴南市氣候在橫向分布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北亞熱帶包括康縣南部、武都南部、文縣東部,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淺山地區。在這一帶有全市兩個熱量高值區,一個是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淺山區,年平均氣溫在2~14℃≥10℃的積溫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積約30萬畝,占全市地總面積的6.7%,屬一年兩熱農業區。另一個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氣溫10—12℃,≥10℃積溫3500—4000℃,耕地面積約為17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7.8%,為兩年三熟農業區。
暖溫帶包括全市的中部、東部及南部的廣大地區,海拔在1100--2000米之間,≥10℃的積溫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間,耕地曲積約15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33.3%,為二年四熟農業區。中溫帶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區,主要是宕昌、西和縣大部,武都區的金廠、馬營、池壩,禮縣的下四區等區域。這一區域誨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積溫小于2100℃,年最低氣溫在-20℃以下,耕地面積約100萬畝左右,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22.2%,為一年一熟、三年兩熟農業區。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隴南是甘肅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境內江河眾多,水量充沛,僅年徑流量大于1億立方米的河流就有20多條,且落差集中,季節變化小,開發效率高,發展水利水電事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闊。
隴南市內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條,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水利理論蘊藏量425萬千瓦,可開發量223萬千瓦,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建成大小水電站180多座,裝機34.4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15.4%。
隴南又是甘肅水資源最富集的地區,水資源總量達144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量3580立方米,比甘肅省人均水量多一倍,比全國人均水量(約2700立方米)多880立方米,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生物資源
隴南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甘肅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全市有林地面積175836萬畝,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30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51種;境內生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20多種。隴南有中藥材1200多種,歷史上總產量占甘肅省的70%以上,最大出口量占甘肅省90%左右;還有銀耳、木耳、香菇、猴頭菇、薇菜、蕨菜等100多種食用菌和山野菜。
隴南市內有各類野生動物350多種,占甘肅省野生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甘肅省400多種鳥類,也大多集中在隴南山區。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稀有異獸珍禽達20多種,包括世界稀少,中國獨有的“國寶”“活化石”大熊貓、有“美猴王”之稱的金絲猴,以及羚牛、褐馬雞和藏羚、梅花鹿、毛冠鹿、雪豹、大鯢、角雉、藍馬雞、白馬雞、雪雞、綠尾虹雉等。其中大熊貓數量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
隴南市有陸生森林動物約28目91科(亞科)430種。其中:有獸類動物7目28科80種,有鳥類動物16目43科280種,有兩棲類2目8科30種,爬行類動物3目(亞目)12科(亞科)40種。水生動物主要有魚類4目8科70種。森林昆蟲類有24目230科2150種,蜘蛛類31科(亞科)200種。
礦產資源
隴南境內有鉛、鋅、銻、銅、錳、金、硅、重晶石等金屬、非金屬礦34種,礦產地445處。其中,資源清、儲量大、品位高、有開采價值的金屬礦有鉛、鋅、銻、汞、銅、金、錳、鐵等,非金屬礦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西成鉛鋅礦帶綿延300公里,累計探明鉛鋅儲量超過1300萬噸,預測遠景儲量可達2500萬噸,為中國第二大礦體。年產鉛鋅礦含鉛3.08萬噸,含鋅12.05萬噸;銻金屬儲量為14.9萬噸,為中國第二大礦體;黃金儲量已探明490噸,遠景儲量在700噸以上,已探明儲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礦床20多處。
其中文縣陽山金礦探明儲量308噸,遠景儲量500噸以上;禮縣的巖金,探明儲量27.8噸,遠景儲量50噸;文縣的砂金,年產量占甘肅省40%以上。
隴南市正在開發的有三大成礦帶:一是橫亙西和、成縣、徽縣等縣、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7-22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西成鉛鋅礦帶,鉛鋅金屬儲量達1200萬噸,遠景儲量2000萬噸,儲量居全國第二,屬超大型鉛鋅礦帶。二是西和崖灣銻礦帶,金屬儲量14.9萬噸,占全國8%,儲量居全國第三。三是白龍江、白水江流域的黃金礦帶,黃金儲量70噸以上,是甘陜川“金三角”礦帶的核心地區,為甘肅省重要的采金基地。
歷史沿革
隴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隴南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攻伐消長與民族交往,構成隴南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
秦代置武都道。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屬涼州刺史部。漢末,曹操分司州、涼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屬雍州。 三國時期,武都郡是魏、蜀兩國的邊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了曹操軍的漢中郡,阻斷了武都與雍州的聯系,于是曹操棄武都郡,遷治至右扶風小槐里。此后,魏、蜀兩國于武都展開多次大戰,最著名的是蜀相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陰平二郡,自此武都郡為蜀所據,直至蜀國被晉所滅。
東晉、南北朝時期,隴南境內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興、陰平5個胡人政權,稱為“隴南五國”。296年,氐族首領楊茂搜建立仇池國,至371年為前秦苻堅所滅。族人楊定于歷城再建仇池國,至442年被南朝劉宋所滅。424年,北魏拓跋燾封羌人梁彌忽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縣城。566年,宕昌國被北周所滅。443年,仇池國滅亡后,氐人楊文德建立武都國。477年,武都國為北魏所滅。477年,武都王楊文度被北魏軍所殺后,南朝劉宋政權封楊文弘為武都王,退守武興(今陜西略陽),后改武都王為武興王,建立武興國。552年,武興國為西魏所滅。477年,北魏滅武都國時,楊文度之叔楊廣香助魏軍殺楊文度,受封為陰平公,后南齊承認楊廣香為陰平國之主,都陰平(今文縣)。580年,陰平國為北周所滅。
隋唐時期,隴南地區政治經濟相對穏定,唐代于隴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寶應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隴南。咸通年間,唐收復武州,更名階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復成州。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大將王韶打敗吐蕃,收復隴南,吐蕃據有隴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隴南為宋、金兩國邊境,戰爭頻繁。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大舉攻宋,破鳳州、大散關,朝廷命大將吳璘據守隴南。吳璘之子吳挺與西夏締盟,共同攻金。開禧二年(1206年),吳挺之子吳曦叛宋,以階、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權,后宋軍將士殺吳曦,4州歸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占領隴南。元代于禮縣置禮店蒙古軍元帥府,后更名為禮店文州番漢軍民元帥府,在河州設吐蕃宣慰司。明清時期,隴南經歷明末李自成起義、白蓮教之亂、西北回民起義、太平天國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武都縣,屬陜甘寧邊區甘肅行政區。1950年5月,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56年,禮縣、西和縣、成縣劃歸天水專區。1958年4月,撤銷武都專區,轄縣劃歸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地區。1963年10月,撤銷臨洮專區,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85年5月,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岷縣劃歸定西地區。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設立地級隴南市,原武都縣改為武都區。
行政區劃
隴南市轄1個市轄區(武都區)、8個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
區劃 | 面積 (km2) | 政府 駐地 | 郵政 編碼 | 鎮 | 鄉 | 民族鄉 | 街道 辦事處 | 居委會 | 村委會 |
隴南市 | 27856.69 | 武都區 | 746000 | 80 | 115 | 4 | 4 | 114 | 3201 |
武都區 | 4660.59 | 城關鎮 | 746000 | 15 | 21 | 2 | 4 | 50 | 684 |
成縣 | 1676.55 | 城關鎮 | 742500 | 12 | 5 | 15 | 245 | ||
文縣 | 4998.30 | 城關鎮 | 746400 | 4 | 16 | 1 | 7 | 305 | |
宕昌縣 | 3322.77 | 城關鎮 | 748500 | 6 | 19 | 1 | 4 | 334 | |
康縣 | 2959.68 | 城關鎮 | 746500 | 14 | 7 | 8 | 350 | ||
西和縣 | 1852.26 | 漢源鎮 | 742100 | 9 | 11 | 10 | 384 | ||
禮縣 | 4262.91 | 城關鎮 | 742200 | 10 | 19 | 7 | 568 | ||
徽縣 | 2717.19 | 城關鎮 | 742300 | 7 | 8 | 9 | 213 | ||
兩當縣 | 1406.45 | 城關鎮 | 742400 | 3 | 9 | 4 | 118 |
景區景點
隴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人文資源豐富,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當年紅軍北上的“加油站”和決策地,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禮縣是秦皇故里,是世界國家制度誕生地,境內的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位列秦“四大陵園”之首;祁山武候祠,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前線指揮部。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古國遺址,系華夏人文初祖伏羲的出生地。成縣雞峰山為秦皇登基榮歸故里省親登臨第一山。成縣《西狹頌》摩崖石刻,以方正、雄渾的漢隸真跡而成為蠻聲中外的書法瑰寶。兩當縣是“果老故里”,境內的張果老登真洞為果老修行之所,現已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
自然資源薈萃,武都萬象洞,有“華夏北方第一洞”之稱。文縣天池是全國四大天池之一。文縣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的故鄉和樂園。宕昌官鵝溝為隴上自然風光之最??悼h陽壩為“隴上江南”的代表景區?;湛h三灘和兩當云屏三峽的原始自然風貌,為瑞士風光的縮影。
地域文化特色明顯,隴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社會文化鮮明的邊緣性和多元化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匯。其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深受史學界關注和游人青睞。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 |||
景區名稱 | |||
武都萬象洞 | 宕昌官鵝溝 | 成縣西狹頌 | 康縣陽壩 |
西和晚霞湖 | 甘肅秦文化博物館 | 徽縣金徽酒文化生態園 | 兩當兵變 |
兩當云屏三峽 |
國家森林公園 | ||
景區名稱 | ||
國家自然保護區 |
景區名稱 |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
國家濕地公園 | |
景區名稱 | |
文縣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 | 康縣梅園溝國家濕地公園 |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 |
景區名稱 | |
宕昌官鵝溝水利風景區 | 康縣梅園溝水利風景區 |
其它景區 | |
行政區劃 | 景區景點 |
武都 | 五鳳山、水濂洞、朝陽洞、九天圣母廟、龍華寺、普化寺、蓮花寺、廣嚴院、龍鳳山寺、佛堂寺、琵琶寺、漢王寺、鄔金寺、甘泉鐵佛寺、崔家梁關公廟、角弓大禹廟、漢王大坪山 |
宕昌 | |
文縣 | |
康縣 | |
禮縣 | |
西和 | |
成縣 | |
徽縣 | |
兩當 |
地方特色
特產
隴南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大量的農業特色產品,不但種類多、分布廣,而且產量高、品質優。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升市場營銷能力,打造知名品牌,全力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全市已經形成了以核桃、花椒、油橄欖、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以紅芪、當歸、黨參、大黃、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牛羊為主的草畜產業,以“三蒜”、冬播洋芋等反季節冬春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和以蘋果、食用菌、水產養殖、蠶桑、銀杏、蜂蜜、烤煙等為主的區域性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并使一批特色產品發展成為名優地方品種。武都花椒、油橄欖,康縣龍神茶、黑木耳,禮縣大黃、蘋果,成縣核桃、紅川酒,微縣銀杏、金徽酒,文縣紋黨、綠茶,西和半夏,兩當狼牙蜜等14個品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多個縣區蔬菜和禮縣大黃、蘋果及康縣茶葉、宕昌當歸先后被農業部、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隴南是野生藥材種類繁多,人工栽培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境內有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名貴藥材350多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譽。甘肅出產的五大拳頭藥材中,有四大藥材均以隴南為主產地,尤以“米倉紅芪”、“文縣紋黨”、“宕昌當歸”、“銓水大黃”因其量多質優而名列全國之冠。天麻、黃連、半夏、柴胡、杜仲、貝母、山茱萸、刺五加等都享有盛譽,均為大宗生產。2014年隴南市藥材年產量12.87萬噸,藥材產值11.42億元。當歸、紅芪、紋黨、大黃、防黨、野黨榮獲國家《出口商品榮譽證書》。
名小吃
隴南群眾依托多樣化的農作物和農業特色產品,融入獨特的地域文化物質,創造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各色小吃爭奇斗艷,主要有洋芋攪團、玉米面面魚、米皮、面皮、酸菜面片、豆花子酸菜面、蕎粉、雞蛋面茶、炕包(子)、蕎面葉子、地軟耳包子、麥仁酒、蕎面、苞谷面餃團、洋芋絲餅餅、武都泡菜、韭菜扁食、鍋盔、豆花子、肉夾饃、烤羊肉串、烤雞肉串、燒烤香腸、燒烤嫩玉米、武都臭豆腐、麻辣洋芋粉、雞湯刀削面、橄欖油拌洋芋、嫩玉米面餅、煎餅卷青椒洋芋絲、面果丸子、武都酸菜湯、面疙瘩等。
隴南市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long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