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概況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西北部、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4°37′—105°34′,北緯33°36′—34°32′之間,東鄰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縣,南連武都,北與武山、甘谷接壤。全縣幅員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長103公里,東西寬88公里,土地總面積645萬畝,耕地103.26萬畝(其中川壩地6.78萬畝,山地96.4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3.4%。),林地173.7萬畝,草原面積170.8萬畝,其中宜牧草場144.4萬畝。全縣轄12鎮17鄉568個行政村11個社區260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4.29萬人,總戶數13.09萬戶,其中農戶10.68萬戶,農業人口46.95萬人,農村勞動力30.06萬人。農作物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綠肥飼料作物、蔬菜作物4大類共70余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大豆、高粱為主,蕎麥、燕麥、洋麥、黃豆有少量種植;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核桃、花椒、中藥材、胡麻、油菜、煙葉、向日葵等;飼料作物以紫花苜蓿為主;蔬菜作物主要有蘿卜、大白菜、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大蒜等。禮縣是全國蘋果生產重點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縣,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縣、扶貧攻堅交通先行示范縣、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牛羊產業和梯田建設大縣。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禮縣隸屬于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岷峨山脈東麓,地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東鄰天水市秦州區和隴南市西和縣,西接隴南市宕昌縣和定西市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北與天水市武山縣和甘谷縣接壤。距蘭州市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武都區250公里。
地形地貌
禮縣地質地貌復雜,地勢北高南低,中部為黃土梁峁區,西北和西南部為秦嶺石質山地,南部為土石山區。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上坪鄉沒遮攔梁),最低1080米(肖良鄉桃林村),平均海拔1639米,縣城海拔1404.6米。地貌類型屬隴南山區秦嶺山地之間斷陷部分的西禮盆地??h城東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山區,西北和西南部為秦嶺石質山地或土石山區,地質構造復雜,地貌形態多樣,
地質構造
禮縣位于中秦嶺華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皺帶(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帶)。由陜西山陽——禮縣斷裂帶及陜西鳳縣——禮縣王壩左家——宕昌斷裂帶控制。地層區劃屬秦嶺地層分區。出露地層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第四系及燕山期運動的花崗巖,其中以泥盆系地層出露面積最大。區內主要斷層為:禮縣——羅壩——鎖龍斷裂帶;禮縣——洮坪魏子壩斷裂帶;朱家壩(王壩)——秦家灣(銓水)斷裂帶;成河——廖家寺——林邊斷層;石堡——龍王山—茨壩斷裂帶。區內主要褶皺為石家河壩復式向斜。北翼由舒家壩組地層構成次級馬塢背斜,南翼由西漢水組構成次級張風坡背斜。區內巖漿巖主要為中川花崗巖體、碌碡壩花崗巖體。巖脈主要有花崗閃長巖脈、花崗巖脈、輝綠巖脈、黃斑巖脈等。
水文
禮縣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嘉陵江一級支流西漢水縱貫全縣,有常年性河流14條,集水面積3755平方公里,季節性河流8條,集水面積497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10.8億立方米,徑流深為100-225mm,平均徑流量為6.877億立方米。全縣地表水資源主要靠降水補給,其中自產水6.8777億立方米,占總水量64%,入境水3.9億立方米,占總水量36%,人均自產水資源量1338立方米,比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少861.92立方米,比全省人均自產水資源量1152立方米高186立方米。禮縣境內主要是長江流域,最大河流西漢水是嘉陵江的一級支流,西漢水發源于天水市麥積區西南70多公里的齊壽山,自禮縣鹽官鎮羅堡村進入本縣境內,流經鹽官、祁山、永興、城關、石橋、江口、龍林、雷壩、肖良3鎮6鄉,在肖良鄉桃林村流入西和縣境內??h境內104.1公里,流域面積4225.8k㎡,河流平均比降4.05‰,多年流量為10.9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是1963年6月5日,實測流量為134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是1972年12月15日,實測流量僅為O.23秒立方米,縣境內多年平均流量為21.78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8396.6萬立方米,河流泥沙嚴重,多年平均為307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模數為311.7噸/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072萬噸/年。西漢水主要支流有峁水河、漾水河、永坪河、燕子河、谷峪河、洮坪河、清水河、鄧家河、碧玉河、太石河等十條河流和寬川河、花石河等“一水十河”,小流域68條。
氣候
禮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轄區內大部分地方以梁、峁、溝、壑等黃土地貌為主,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熱同季,溫差大,降水量較少,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溫和炎熱,秋季陰雨適宜、冬季干燥較寒,多東北風,雨水集中,全年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氣溫10.3℃。1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低氣溫-20.1℃(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氣溫21.7℃,極端最高氣溫35.6℃(1966年6月19日)。最低月均氣溫-12.7℃(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5.3℃(1977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4.0℃,最大日較差28.5℃(1978年2月27日)。生長期年平均281.1天,無霜期年平均184.5天,最長達208天,最短為1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883.3小時,年總輻射109.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81.1天(一般為2月23日~11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470.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15.4天,最多達140天(1984年),最少為90天(200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751.9毫米(198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54.2毫米(196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主要自然災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雪)、寒潮、霜凍、低溫凍害、大風、連陰雨、雷電、等,由氣象條件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及農業氣象災害等也較為嚴重,對禮縣工農業生產、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等造成較大影響。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禮縣成礦條件優越,礦種相對齊全,以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為主,能源礦產及地下水資源缺乏。全縣發現有金、銀、鈾、銻、銅鉛鋅、石灰石、大理石、鐵、水晶石、冰洲石、泥炭、地熱等20余種,主要分布在羅壩、洮坪、石橋、湫山等20多個鄉(鎮)??傮w上勘查程度較低,控制程度有限,找礦潛力巨大。建筑用砂、磚瓦用粘土礦在全縣大部分鄉鎮均有分布。全縣共設有探礦權43個,勘查總面積639.54999平方公里,包括金、銻、鉛、鋅、銅、鐵、鈾等7個礦種,金礦遠景儲量430噸,鈾礦2000噸,銻礦量5.5萬噸,銅礦600噸,泥炭200萬噸,鐵礦36萬噸,石灰石1000萬噸。其中金礦勘查區塊共32個,占勘查面積的74%;其它金屬礦產共11個,占勘查面積的26%。
水能資源
全縣水能總蘊含量為15.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4.75萬千瓦,占總蘊含量的30.25%。已建成水電站32座,裝機容量2.558萬千瓦,在建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0.208萬千瓦,年發電量21220千瓦.小時。有紅河、苗河兩座水庫。紅河水庫是一座防洪、灌溉、旅游為一體的中型水庫,總庫容2137.5萬立方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承擔下游3.5萬畝灌溉任務,保護著鹽官、祁山、永興、永坪、城關等鄉鎮1200平方公里區域的7.5萬畝耕地和8.8萬人口防洪安全。苗河水庫是一座防洪、灌溉、發電、旅游為一體的?。ㄒ唬┬退畮?,總庫容912.6立方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421平方公里,承擔著下游城關、石橋兩鄉鎮2萬畝的灌溉任務,保護羅壩、城關、石橋等鄉鎮8萬人的防洪安全。
生物資源
禮縣境內生物資源豐富,主要木本植物科64科300多種,常見樹種有54科211種。有中藥材152科620余種,常用藥材100多種,主要種類為大黃、紅芪、當歸、黨參、半夏、柴胡、甘草等,所產大黃、半夏、紅芪、黨參、當歸被喻為藥族“五朵金花”,白河鎮銓水一帶生產的大黃品質上乘,藥用成份高,深受市場歡迎,出口量曾占全國的56%,被譽為“中國銓黃”;禮縣大黃曾獲國家外貿部優質產品榮譽證書,先后通過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在國內外市場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禮縣素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
全縣有天然草場144萬畝,年產草量9億多公斤,載畜量可達800多萬個羊單位,農民有養畜的優良傳統。
土地資源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全縣土地主要由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和其他用地(設施農用地和田坎)組成,縣域總面積639.5萬畝:其中耕地為204.7萬畝(占32.01%),園地為11.5萬畝(占1.8%),林地為215.1萬畝(占33.64%),草地為140.6萬畝(占21.9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為16.67萬畝(占2.61%),交通用地為5.7萬畝(占0.89%),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為7.08萬畝(占1.1%),其他土地為38.11萬畝(占35.96%)。截止2014年底,全縣已修梯田66萬畝,還有約75.45萬畝坡耕地可進行梯田建設。
歷史沿革
禮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漢水流域就已有人類生活,4000年前仰韶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這里交融。夏商時期,地屬雍州。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首領中潏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即現在禮縣一帶),建立了以西垂為中心的城邦性質的小方國。其后人非子在此為周孝王牧馬,因其所養的馬匹高大雄健、耐力持久而被“分土為附庸”。后來,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建立秦國,西垂是秦人建立的第一都邑。秦昭襄王時隴西郡,轄禮縣一部分地域。秦朝時,地域東北部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地域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及羌道。三國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西縣隸于魏,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隸于蜀。晉時,東北部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曰始昌),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329)、后趙(319—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占據過本縣地域,在此期間,東北部均稱天水郡始昌縣,西南部均稱仇池郡。前涼時曾在東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陽廉縣,西南部分屬仇池郡及白馬郡。北魏時,紅河、鹽宮一帶分屬秦州漢陽郡的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平泉一帶分屬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縣,城關地區屬南秦州。漢陽郡的蘭倉、谷泉二縣,江口以下地區分屬南秦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西魏時,鹽官以東地區仍屬秦州天水郡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城關地區分屬成州漢陽郡的水南、漢陽二縣,西南部地區分屬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縣及成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北周時,鹽官以東屬黃瓜縣(陽廉?。?,永興、城關地區屬成州仇池郡漢陽縣,西南部地區屬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祿二縣。唐時,東北部先屬山南西道成州的漢源、長道二縣,后屬隴右道秦州長道縣,西南部分屬隴右道成州上祿縣及宕州良恭縣。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治所,隸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東北部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的長道縣,西南部沒于吐蕃。五代漢時全縣地域沒于吐蕃。北宋時,東北部屬長道縣,西南部屬大潭縣,兩縣先屬秦鳳路之秦州,后改屬岷州。南宋時,仍為長道、大潭兩縣地,但改屬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轄,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郡(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轄治。元朝時,東北部的長道縣地域并入西和州,而于今城關鎮別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及“禮店、文州蒙古軍民奧魯干戶所”;“元帥府”負責西和州、武階、文州地區的軍民安全,“上千戶所”則僅統攝今城關及西南部地域的軍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御千戶所”,隸岷州衛,屬陜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屬仍舊。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禮縣,屬鞏昌府所領的秦州管轄,原“千戶所”與縣并存不廢。清朝時,順治十六年(1659)裁撤衛所十百戶,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歸并禮縣統轄,屬鞏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禮縣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于省。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禮縣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1949年8月17日禮縣解放,隸武都專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2004年,隴南撤地設市,禮縣屬隴南市。
行政區域
全縣轄12鎮17鄉,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寬川鎮、紅河鎮、祁山鎮、永興鎮、永坪鎮、中壩鎮、羅壩鎮、雷壩鎮、馬河鄉、固城鄉、崖城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白關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灘坪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
旅游景點
禮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山川風光秀麗,自然景觀優美,禮縣古八景“赤土顯跡、鸞亭瑞霧、天嘉福地、漢水春波、雷峰夕照、圣泉映月、翠峰松濤、祁山暮雨”聞名遐邇,自古以來就是游人向往的理想勝地。禮縣境內有秦人第一陵園——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諸葛亮“六出祁山”遺址祁山武侯祠、發祥于周代的鹵城古鹽井、秦先祖非子牧馬的重要場所太平山等珍貴的歷史遺存,風景秀麗的翠峰觀、觀音文化的發祥地—大香山、隴東南最大的人工湖—秦皇湖、上坪草原、洮坪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態景區,國家4A級景區甘肅秦文化博物館、赤土山園林、西漢水風情線、森林公園、水景工程等景色宜人的城市景觀,以及龍池灣紅軍烈士陵園、新中川烈士陵園等紅色旅游景點,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景區。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位于縣城以東13公里處,墓群范圍東起永興鄉爺池村,西至永坪鄉趙坪村,南起永興鄉蒙張村,北至永坪鄉下薄地,總面積18平方公里。陵園區分兩大墓葬區,即西漢水北岸(史稱北岈)的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區和西漢水南岸(史稱南岈)的園頂山貴族墓葬區。目前已探明大堡子山城址總面積25平方米,大小墓葬400多座,已清理墓葬14座,車馬坑1座,出土文物300余件,絕大部分被國內各級博物館收藏,部分流失民間及海外。出土文物種類主要有青銅器、金器、玉器等,已發掘的兩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規模宏大,總長度分別為88米和115米,根據所出土銘文為“秦公作鑄用鼎”和“秦公作鑄用簋”的青銅器,專家考證初步確認為秦開國國君秦襄公及其子秦文公的陵墓。
祁山武侯祠景區。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是三國時蜀魏必爭的戰略要地。位于祁山古戰場中部的祁山堡,為當年諸葛亮揮師北上、六出祁山、討伐曹魏的前沿指揮部。堡上武侯祠始建于兩晉,后經明清重建,現保存下來的武侯祠為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祠內有匾額30余面,楹聯5幅,碑刻20余通。祁山堡東北有天水關、木門道、點將臺、九古堆長蛇陣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堡南有當年埋藏伏兵的“圈馬溝”和“藏兵灣”,西漢水河心有塊巨石,相傳為諸葛亮的上馬石。長期以來,祁山武侯祠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眾多國內外游客。
鹽井祠景區。鹽井祠位于禮縣城東30公里的鹽官鎮,此地南接祁山堡,北臨天水關,以出產井鹽和繁榮的騾馬交易聞名于甘、陜兩省。從周代開始秦人就在當地發現鹽井,并逐漸熟練于井鹽的制作,歷經兩千多年,從而產生了豐富的鹽井文化。戰國時在此設官管理鹽業生產,“鹽官鎮”因此得名。鹵城鹽井在秦人發展崛起、統一六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非子居犬丘(今禮縣東部一帶),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馬于涇渭之間,馬大蕃息”。鹽井祠現存發祥于周代的鹽井一口,至今鹽水仍不斷向外涌現,擁有全套井鹽熬制工具和多種有關鹽井的碑刻、匾額、典籍和書畫。
翠峰觀景區。禮縣翠峰觀景區位于縣城東南15里處,“翠峰松濤”為禮縣古八景之一,山勢峻秀,植被良好,殿宇廟閣,凌空筑就,是旅游、覽勝、避暑的一塊風水寶地。
大香山景區。大香山風景區位于雷壩鄉境內的香山自然保護區,海拔2532米,是觀音文化的發祥地。據《香山傳》記載,香山為興林國妙善公主修仙成道處,有老虎洞、悄悄泉、點頭樹、冰凌洞、姐妹石、舍身崖等多處自然景觀。
赤土山公園。赤土山公園位于禮縣縣城東城區與新城區交界地帶,因山體呈紅色而得名,“赤土顯跡”為禮縣古八景之一。公園集生態休閑、文化娛樂、游覽觀光、運動健身、科普教育等綜合功能為一體,是全縣重要景點和城區居民休閑娛樂場所。主要有赤土顯跡、名人雕塑廣場、禮縣八景浮雕墻、秦襄公雕塑、游步道、文化碑廊、健身廣場、觀景平臺、文化柱、入口廣場等景點。
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甘肅秦文化博物館是集文物收藏、陳列、保管、研究、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禮縣的標志性建筑。主體為秦漢風格三層建筑,總投資5907萬元,主體建筑面積8350㎡,陳展面積3661㎡,內設展廳、多功能廳、學術廳、庫房等。博物館現有藏品3096件,包括古生物化石標本、石器、陶器、骨器、鐵器、瓷器、金器、玉器、古書畫、古錢幣、木雕工藝品、紅軍遺物等藏品以及古籍資料10000余冊,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5件,二級文物90件,三級文物241件。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于2012年9月17日正式開館,免費對外開放。甘肅秦文化博物館是禮縣唯一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大河邊草原和洮坪原始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大河邊草原位于禮縣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上坪鄉境內,面積達20萬畝,水草豐茂,牛羊成群。洮坪原始森林位于禮縣洮坪鄉、上坪鄉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木本植物達300余種,動物有林麝、馬麝、青羊、紅腹錦雞、云豹、毛冠鹿、羚羊、熊等50余種,勝產各種野生中藥材,有大寶山、寶瓶口、雙塔崖等景點。這一景區是感受自然生態、領略草原風光、旅游避暑、休閑度假的絕佳去處。
新中川烈士陵園。1949年8月初在解放鹽官的戰斗中,解放軍7名指戰員犧牲(副連長1人,排長1人,戰士5人),還有一名群眾在背送傷員中犧牲。戰斗結束后,軍長彭紹輝、政委洗恒漢在小天水召開慶功會,表彰了有功人員,并將8名英勇犧牲的烈士安葬在新中川。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發展為紅色旅游景區。
龍池灣烈士陵園。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在發動徽成兩康戰役后向北轉移,在途經禮縣鹽官鎮龍池山腹地藏兵灣(三國古戰場地名)時陷入包圍,一百六十多名紅軍戰士陣亡。二方面軍在龍池山的戰斗是紅軍在禮縣乃至整個隴南活動期間最大的一次戰斗。新中國成立后,各級組織和當地群眾將烈士遺骨安葬于龍池灣梁,建立了紅軍烈士陵園。
地方特色
特產
蘋果。禮縣是全國60個蘋果重點生產縣、全國32個優質水果生產基地縣之一,被省農牧廳確定為天水、隴南淺山丘陵蘋果優勢產區,被甘肅省農牧廳列為甘肅省無公害蘋果生產示范基地縣,被甘肅省農牧廳列為全省5個優質蘋果生產重點縣,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列為國家A級綠色農業示范基地縣。禮縣境內西漢水及其流沿岸為蘋果主產區,全縣已基本形成了沿西漢水上游兩岸及其支流60公里的蘋果林帶,覆蓋14個鄉鎮、234個行政村、5.5萬戶、24.7萬人,2014年種植面積56.74萬畝,產量24.8萬噸,產值8.78億元,主產區戶均果品收入1.59元,人均3555元。主栽品種有元帥系、富士系及以澳洲青蘋為主的鮮食加工兼用型品種三個品系
核桃。截止2014年底,全縣共發展核桃40萬畝470萬株,初果期樹200萬株,盛果期樹20萬株,幼樹250萬株,完成高接換優32萬株,核桃主栽品種3個(香玲、清香、強特勒),其中早實型品種2個(香玲、強特勒),晚熟型品種1個(清香)。2014年產量9168噸,實現產值1.83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核桃收入38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
花椒。截止2014年底,全縣共發展花椒12萬畝,960萬株,農民戶均95株,人均21株,初果期樹310萬株,盛果期樹500萬株,幼樹150萬株,主要品種有大紅袍、油椒、遲棉椒。2014年產量為2300噸,年產值9200萬元,農民人均花椒收入19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
中藥材。截止2014年底,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9.5萬畝,其中大黃6萬畝,黨參1.6萬畝,黃芪500畝,其他1.85萬畝。
民俗風情
禮縣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內涵獨特,鄉土氣息濃郁,地域特色鮮明,主要包括乞巧文化、鹽井文化、羌藏文化等,有二層木閣樓、罐罐茶、麥淋酒等生活習俗文化以及傳承和發展秦漢禮儀習俗的婚喪嫁娶文化,有高抬、皮影戲、口弦彈唱和遍及全縣的山歌、秦腔等民間戲曲文化,有泥塑、灘坪陶罐、寬川麻鞋、中壩竹柳編等民間手工藝文化。
禮縣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lxxxg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