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概況
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南麓,陜甘川三省交匯地帶。轄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云臺鎮、陽壩鎮、周家壩鎮、望關鎮、王壩鎮、大南峪鎮、碾壩鎮、豆壩鎮;寺臺鄉、迷壩鄉、店子鄉、白楊鄉、太石鄉、銅錢鄉、三河壩鄉14鎮7鄉,總面積2958.46平方公里,總人口19.9萬人(2014年末)。
康縣是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有機茶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綠色名縣、中國西北蠶桑重點基地縣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食用菌行業先進縣。曾被評為“第十一批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全國一事一議規范管理縣”、“甘肅省中醫藥先進縣”、“2012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優秀縣”,榮獲“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陽壩鎮被國家水利部列入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陽壩梅園溝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國家林業局列入國家級濕地公園。陽壩鎮、大水溝村分別榮獲尋夢?2015中國最美村鎮產業富裕獎和文化遺產獎。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康縣地處北緯32°53'至33°39',東經105°18'至105°58‘之間,東西寬63.898公里,南北長85.069公里。東鄰陜西略陽縣,南接陜西寧強縣,西鄰武都區,北隔西漢水(犀牛江)同成縣相望,土地面積2958.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0.6%。
地形地貌
康縣地貌因受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構造的影響,呈現出西高東低地勢特征;又以萬家大梁為界,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傾斜。北部最低海拔800米,中部最低海拔1000米,南部最低海拔576米。境內山高谷深,陡峭起伏。萬家大梁以北階地發育土層較厚,植被覆蓋差,為淺切中低山地。平洛河沿岸為黃土溝壑地貌,大堡、窯坪河沿岸為土石山地溝壑地貌。萬家大梁以南,牛頭山以北中部地區,地表起伏較大,山勢陡峻,河谷窄陜,植被覆蓋良好,為中切中低山地,土石溝壑地貌。牛頭山以南的南部地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為深切中低山地。該地山勢雄偉,林木蔥郁,植被覆蓋在70%以上,為石質森林高山深谷地貌。陽壩境內為山間構造盆地,地勢平緩,河谷開闊,風景秀美,物產豐饒,是甘肅省著名的旅游勝地。
縣境大小山脈皆屬西秦嶺南麓山系。以明月山、亂石山、龍王山、饅饅山一線山體為我縣西部脊線,構成康縣與武都的天然分界線,也是燕子河、秧田河、陽壩河、大堡河、窯坪河等河流之分水嶺,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南北走向,綿延130公里,中段主峰龍王山海拔2483.8米,為康縣最高山峰。以西部山巒脊線為源頭,縣內山脈由此分段,由多條褶皺山脈組成,呈西東走向,肋骨狀平行分布,尾端向東南方向逐漸收攏。
水文
康縣屬于長江流域外流地區,嘉陵江水系。境內溝道交錯,流水縱橫。積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極端最枯流量不少于0.05立方米/秒的大小河流15條。以萬家大梁為界分別流向南北,組成兩組小河系~西漢水河系和燕子河河系,最終匯流于嘉陵江水系。各河徑流主要依靠降水補給??当逼铰搴恿饔蚪邓繛?54.2毫米,植被覆蓋率低,蒸發量大,降水后滯流調節能力較差,各徑流流量普遍較小,遇連續降雨,河水猛漲,雨停后,流量逐漸減小。因其穿行于黃土邊緣溝壑地帶,汛期泥沙含量高??的系貐^植被較好,降水量在963.8毫米左右,且溝壑陡峭,流水落差較大,徑流量多且穩定,泥沙沉積較少。
西漢水(犀牛江)是嘉陵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于天水市秦城區齊壽山(嶓冢山)。由天水、禮縣、西和、成縣而來,在康縣太石鄉王寺溝入境,流經太石、豆坪、寺臺、云臺、迷壩5個鄉鎮后于迷壩李家河出境,至略陽縣西河口匯入嘉陵江??偧娣e9569平方公里,境內全長76公里,集水面積1033.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1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PH值8.0,河水含沙量13.42公斤/立方米,是康縣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也是康成兩縣的自然界線。
氣候
境內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年總降水量968.1mm,年均氣溫11.8℃,年總日照時數1801.5小時,無霜期213天,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前景廣闊。
自然資源
生態資源
康縣植被良好,境內青山綠水,現有森林約33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267.3多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6.7%,林木綠化率高達70.4%,是一塊難得的綠色凈土,是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最好的縣之一。擁有“中國綠色名縣”稱號。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美麗鄉村試點縣”。
生物資源
康縣素有“萬寶山”之美稱,物產資源豐富,境內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種,特有經濟林樹種30余種,林木真菌96種;有天麻、杜仲等名貴中藥材576種,市場走俏的農特產品達300多種,國家野生保護動物數百種??悼h素有甘肅“萬寶山”和“隴上江南”之美稱,是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有機茶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西北蠶桑重點基地縣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食用菌行業先進縣。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康縣地處秦嶺西南段,屬陜南、隴南、川北“金三角”的一部分,境內已發現的主要礦種有金、銅、鐵、銀、鉻、鉛、鋅、釩、鈾、錳、鉬等金屬礦產和砂、石、粘土、石灰石、水泥灰巖、硅石、蛇紋巖、石英砂,大理石、花崗巖、冰洲石、水晶石、滑石、磷等非金屬礦產。金礦是縣內優勢資源,黃金儲量豐富,巖金礦在我縣境內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銅礦主要分布在康南的陽壩—太平一帶地區,已探明陽壩銅礦銅礦石資源儲量269.54萬噸,杜壩礦區銅礦石資源儲量125.64萬噸,太平田梁銅礦銅礦資源量53.62萬噸。水利資源,全縣共有一江十四河,其中:跨境河流7條,境內河流8條。全縣各河流多年平均水量為23.866億立方米,其中:縣境自產量9.768億立方米,境外來水量14.08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理論)9.98萬kw,可開發量約占3.68萬kw。
歷史沿革
歷史上秦時屬白馬氏族駐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設武都郡,同年置平洛道(今平洛鎮)。三國時分屬秦州、梁州之武都郡,西晉初屬秦州武都郡,后隨武都郡入仇池國。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公元480年)置平洛縣。唐時屬隴右節度使武州覆津縣(今武都三河),明時屬鞏昌府階州,清初屬陜西右布政使司階州,在白馬關(今云臺)設階州直隸州白馬關州判,后設白馬關分州。民國18年(1929年)始設康縣,駐城白馬關(今云臺鎮),1949年遷至岸門口鎮,1957年遷至現所在地咀臺(城關鎮)。因為自古以來是人類宜居健康養生長壽之地,其名有健康、康泰、康寧之意而被稱為康縣。
行政區劃
康縣轄14個鎮(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云臺鎮、陽壩鎮、周家壩鎮、望關鎮、王壩鎮、大南峪鎮、碾壩鎮、豆壩鎮)、7個鄉(寺臺鄉、迷壩鄉、店子鄉、白楊鄉、太石鄉、銅錢鄉、三河壩鄉)。
區劃 | 面積 (km2) | 政府 駐地 | 郵政 編碼 | 村 | 社 | 居委會 |
康縣 | 2958.46 | 城關鎮 | 746500 | 350 | 1640 | 8 |
城關鎮 | 107.83 | 咀臺 | 746500 | 20 | 98 | 3 |
平洛鎮 | 118.08 | 平洛 | 746502 | 15 | 91 | |
大堡鎮 | 96.32 | 大堡 | 746504 | 17 | 102 | 1 |
岸門口鎮 | 193.5 | 街道 | 746507 | 20 | 105 | 1 |
兩河鎮 | 165.27 | 兩河 | 746509 | 12 | 58 | |
長壩鎮 | 153.27 | 長壩 | 746503 | 18 | 114 | 1 |
云臺鎮 | 116.28 | 云臺 | 746505 | 19 | 129 | 1 |
陽壩鎮 | 504.93 | 上壩 | 746511 | 34 | 120 | 1 |
周家壩鎮 | 121.01 | 周家壩 | 746501 | 23 | 109 | |
望關鎮 | 78.77 | 望子關 | 746503 | 11 | 56 | |
王壩鎮 | 70.3 | 王家壩 | 746500 | 14 | 44 | |
大南峪鎮 | 121.29 | 大南峪 | 746505 | 21 | 98 | |
碾壩鎮 | 110.63 | 田壩 | 746506 | 14 | 73 | |
豆壩鎮 | 109.16 | 豆壩 | 746506 | 15 | 50 | |
寺臺鄉 | 59.12 | 楊灣 | 746504 | 13 | 67 | |
迷壩鄉 | 141.49 | 河扁里 | 746505 | 12 | 46 | |
店子鄉 | 140.38 | 小河 | 746506 | 16 | 50 | |
白楊鄉 | 198.27 | 白楊灘 | 746508 | 15 | 76 | |
太石鄉 | 50.75 | 河口壩 | 746501 | 11 | 37 | |
銅錢鄉 | 93.98 | 銅錢壩 | 746510 | 13 | 46 | |
三河壩鄉 | 221.2 | 三河壩 | 746510 | 17 | 73 |
民俗文化
寺臺造紙術:造紙,康縣當地群眾又叫做“抄紙”。據《康縣縣志》記載,手工造紙在康縣形成規模歷史久遠。一般認為是從清代初期開始,手工造紙術傳入康縣境內。
康南鑼鼓草:鑼鼓草,又叫薅草歌??的嫌猩酱鬁仙?,坡陡地薄的特點。長久以來形成了刀砍火種、大集體務作的生產方式,每當集體勞動,大家一邊唱薅草歌。
豆坪嗩吶:康縣嗩吶有許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廣的就有一百多個,有喜慶的《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悲苦的《哭長城》、《哭五更》、《吊孝》等。
康縣木籠歌:亦名花兒姐,是起源于康縣,廣泛流傳于隴南乃至甘肅全境的敘事長篇民歌,它充分反映了西部農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康南毛山歌:是一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原生態民間演唱形式,廣大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態,是康南廣大人民集體創作成的民間音樂作品。
景區景點
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全縣從南到北無山不青、無水不秀,風光旖旎,景色迷人。茶園、竹海、靈山、秀水、幽谷、茂林、飛瀑、流泉、構成了康縣獨具特色自然生態風光,這里山川秀美,千峰疊翠,萬峽溢綠,懸泉飛瀑,百鳥爭鳴,是西北天然生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已成為西北地區較有名的生態旅游勝地。旅游景點主要有白云山森林公園、梅園溝、幽夢谷、海棠谷、龍神溝、紅豆谷、清河、響水泉、白馬關古城遺址、托河溶洞等等,縣內有近百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距縣城84公里的康縣陽壩國家4A級自然風景區,已成為省內黃金旅游線路,其風光具有“隴上版納”之贊譽,其中的梅園溝、紅豆谷、清河原始森林更是景區之精華。近年來康縣又榮獲“中國最佳生態宜居宜旅游目的地”及“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
地方特色
特產
主要有黑木耳、茶葉、核桃、板栗、龍須菜、花椒、土蜂蜜、櫻桃、猴頭菇、蕨菜、獼猴桃、五味子、天麻、蠶桑等??悼h龍神茶、黑木耳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康縣茶葉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店柵凭G茶,康耳牌黑木耳、核桃仁,恒豐桃園牌核桃仁獲甘肅省名牌產品稱號;興康牌香菇、花菇、壓縮黑木耳、琥珀核桃仁,康耳牌香菇、壓縮黑木耳,康麻牌系列天麻,生虎牌綠茶,隴峰牌綠茶,陽壩牌綠茶,隴上江南牌綠茶,和佳牌綠茶,茗芝牌黑木耳獲隴南市名牌產品稱號。
特色產業:核桃,現有核桃面積59.53萬畝,實現了縣內核桃產業全覆蓋,年產量8742噸,產值10053萬元。茶葉,茶園面積5.885萬畝(其中投產茶園3.71萬畝),有5鄉鎮、78個行政村、230個合作社、6800戶從事茶葉種植,現有龍頭企業——龍神茶業公司和10家茶葉加工廠;茶葉年產量達到615噸,產值2337萬元。蠶桑產業,現有桑園3.94萬畝,年產鮮繭221.5噸,實現繭款收入432萬元?;ń?,現有面積27.72萬畝,年產量788噸,產值3979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3.17萬畝,年產量1939噸,產值1633萬元。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總產量11471噸,產值2825萬元。畜牧業,現有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151個,發展養殖大戶1208戶,年末大牲畜存欄2.96萬頭,其中牛存欄2.82萬頭;羊存欄2.39萬只,家禽存欄44.54萬只;生豬存欄6.04萬頭,當年出欄肉豬6.53萬頭。水產養殖業,發展淡水養殖244畝,產量96噸,特別是全縣大鯢養殖戶達全縣大鯢養殖戶達到446戶,存塘幼鯢達到8萬余尾。食用菌,大力推廣食用菌袋料栽培技術,食用菌產量361噸,產值798萬元,其中黑木耳產量154噸,“康縣黑木耳”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上榜品牌。近幾年新發展油橄欖面積(未投產)1.72萬畝。
名小吃
主要有面皮、米皮、面茶、豆花面、黃酒、洋芋攪團、麻什子、蕎粉、粉魚、珍珍、火锨饃、“二腦殼”酒、罐罐茶等。
康縣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gskxz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