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概況
成縣,是隴南市下屬的一個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西漢水北岸,素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之稱。成縣轄12鎮5鄉;15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1472個合作社,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7.04萬人(2014年末)。
成縣歷史悠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礦產資源富集,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初步探明的金屬礦藏又鉛、鋅、黃金、白銀、鐵、錳等17種,自然生長的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藥材及千余種藥用植物,有梅花鹿、豹、熊、畫眉、紅腹錦雞等十余種珍稀野生動物,是處于麥積山、九寨溝、西安、漢中等多條黃金旅游鏈上的重要“驛站”。境內有國家4A級景區“成縣西峽頌”、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縣雞峰山”、詩圣杜甫流寓同谷紀念地“杜少陵祠”、以及唐韻遺風裴公蓮沼等人文景觀和五龍山紅色旅游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成縣地處東徑105°23′—105°57′,北緯33°29′—34°21′,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陜西省略陽縣毗鄰。全縣南北寬約55公里,東西長約52公里,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成縣位于西秦嶺余脈,徽成盆地,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地貌特征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塊貫穿其間,形成特殊地形地貌。
水文
成縣境內有西漢水(犀牛江)、東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為主的水系。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經天水、禮縣、西和于蘇元鄉長河壩進入縣境,境內流程84公里,占總流程40%,境內六巷河、紙坊河、黃陳河等支流17條俱匯入該河。
氣候
成縣屬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平均氣溫11.90℃,最熱7月平均氣溫23.30℃,最冷1月平均氣溫-0.80℃,極端最高氣溫37.30℃,極端最低氣溫一150℃。平均無霜期210天,年日照時數179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1%,最多可達1976小時。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75%。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成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3724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流域6277萬立方米,南河流域313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3291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3567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流域1728萬立方米,南河流域81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489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成縣已知植物種類達1958種,動物種類54種。
糧食作物主要為冬小麥、玉米、大豆、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種四季蔬菜為主;經濟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櫻桃、板栗等,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藥材及千余種藥用植物。
野生動物有梅花鹿、豹、熊、畫眉、紅腹錦雞等十余種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境內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鉛、鋅、黃金、白銀、鐵、錳等17種,尤以鉛鋅儲量較大,居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其地質儲量約1100萬金屬噸。成縣建成了以鉛鋅為主導,建筑建材、酒類釀造、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五大工業體系。
歷史沿革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西周,周文王為南國化疆,后孝王封非子于秦,養馬汧渭,地屬秦地。東周,春秋時期為白馬氐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封天下為三十六郡,稱下辨道。漢,始置武都郡,以縣改屬之,仍稱下辨道。后漢,仍為武都郡,治下辨,界于隴西、武都二郡之間。三國時期,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遣將屯兵下辨。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縣復屬蜀漢。蜀炎興元年(263年),成縣為魏所有,屬雍州之武都郡。
晉,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縣屬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為郡治所。南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縣入宋,隸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鎮,以縣隸鎮。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初置同谷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同谷縣屬康州。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屬北宋,治同谷,領栗亭縣。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為東西兩路,以成州隸利州西路。元,至元七年(1270年),并同谷、天水二縣入州,州隸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屬明。清,成縣初隸陜西布政使司之鞏昌府,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成縣始屬階州。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鎮入屬徽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日,宣告成縣全境解放。成縣初屬武都專員分署。1956年,以縣改屬天水專員公署。同年10月14日,成縣人民政府改為成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7月20日,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合并,是為徽成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徽縣城關鎮),屬天水專員公署。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徽縣、兩當縣建制。成縣改屬武都專員公署,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成縣城關鎮。1968年8月20日,成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全縣為二十二個公社。1981年5月,設成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成縣革命委員會改稱成縣人民政府。至1985年全縣設二鎮、二十鄉、二百四十三個行政村,一千四百七十二個村民小組。1985年5月14日,武都專區更名為隴南地區,成縣隨屬隴南地區;2004年12月,隴南地區撤地設市,始置隴南市,成縣歸隴南市轄。2004年7月,全縣調整為十二鎮(城關、拋沙、小川、紙坊、沙壩、陳院、王磨、黃渚、店村、紅川、雞峰、黃陳);五鄉(宋坪、鐔河、索池、蘇元、二郎),十五個居民委員會,二百四十五個行政村,一千四百七十二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成縣轄12鎮(城關鎮、拋沙鎮、小川鎮、紅川鎮、黃渚鎮、店村鎮、王磨鎮、紙坊鎮、沙壩鎮、黃陳鎮、陳院鎮、雞峰鎮)、5鄉(二郎鄉、宋坪鄉、索池鄉、蘇元鄉、鐔河鄉);15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
景區景點
成縣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景觀奇特,文化勝跡眾多,風光秀麗,山水有致。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漢隸《西狹頌》摩崖石刻為全國僅存“漢三賦”中保存最完整,歷史研究價值極高,攜古西漢棧道,風光峻奇、環境優美;詩圣杜甫流寓同谷紀念地“杜少陵祠”,合山環水,景幽文蘊;南宋抗金名將吳挺陵園,歷史蘊藏豐富;以及國家級森林公園雞峰山和唐韻遺風裴公蓮沼等人文景觀和五龍山紅色旅游景區,是處于麥積山、九寨溝、西安、漢中等多條黃金旅游鏈上的重要“驛站”。
地方特色
特產
成縣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大量的農特色產品。目前,全縣形成了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以天麻、大黃、桔梗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牛羊為主的草畜產業,并使一批特色產品發展成為名優品種。成縣核桃、紅川酒、成縣酒柿子、成縣大黃等名優地方品牌。
特色小吃
成縣歷史悠久,各種小吃更是依托其特有的特色作物種植和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發展成其獨特的味道,特色小吃主要包括:油茶麻花、甜醅、糖油糕、醪糟、馬占祥牛肉混燉、涼粉、炒涼粉、釀皮、大肉米飯、鍋巴饃、油茶、農家暖鍋、豆菜蓬饃、煎餅、粽子等。
成縣人民政府網址:http://www.gsc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