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鵝溝綠色生態旅游和哈達鋪紅色旅游,讓宕昌的五一小長假顯得格外的熱鬧。隨后,又恰逢陰歷四月初八,傳說是佛教佛祖顯世的降生之日,也是道教尹喜真人和天師葛祖的圣誕。本著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筆者來到賈河鄉香山洞采訪。
但見這里青松初綠,紅杏正燦,漫山遍野,欣欣向榮;香水叮咚,佛歌悅耳,人來車往,隨物因應。
自古山川美景吸引人,洞府天堂更開懷。游人一見精神爽,詩情激涌筆意濃。香山洞名下有崖寺、寶林寺,位于宕昌縣北部二十公里的賈河鄉禪林山下。其山發端于興化鄉老家山山脈,一路起伏曲折,蜿蜒抵達于此,山首狀如龍口,寺院就建在這個龍口當中。
遠望之,被寺院點綴得這條“山龍”白牙滿腔,火珠殷紅。左面重嶺疊嶂,右面群山拱衛。洞前溪水潺潺,嶺上白云飄飄。山中盡是些茂密植被,人工新栽的落葉松碧綠滴翠。洞前不遠處都有泉水溢流,名曰九眼泉,又名之香水。其水冬暖夏涼,匯集賈河,流入岷江。香水右方,盡是些形態各異的水秀石,有的像冰柱、有的像黃蠟,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小鹿,好看極了。
寺院初建于唐朝開元年間,洞內修有一寺一廟,一進三院房子,共有十二座二十八間。寺外有前門三座,后門一座,牌坊兩座,寺內雕塑像有六十一尊。前院是周都爺(周光鎬)廟一大間,塑周都爺像。凡進香還愿者,先要在這里燒香焚表。中院是護身殿三間,塑扎古護神像。扎古護神,被稱作是當地民間的保護神,來源可能與苯苯教和藏傳佛教有關。后院共有佛教兼道教塑像五十九尊,也構成了香山寺院宗教信仰佛道合一的主體內容。正殿三間,內塑佛教三大古佛(燃燈古佛、天元古佛、釋迦摩尼佛)三尊,童兒兩尊,菩薩兩尊,站官兩尊,共九尊。無量祖師殿兩間,內塑道教祖師(真武大帝)像一尊,四大護法元帥(華光大帝馬靈耀、財神趙公明、溫元帥溫瓊、關圣帝君關羽)四尊,共五尊。子孫殿三間,內塑道教感應隨世仙姑正神三霄娘娘(云霄、瓊霄、碧霄)三尊,童兒一尊,共四尊。十八羅漢殿三間,內塑佛教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一尊,十八羅漢像十八尊,共十九尊。地藏王菩薩殿一大間,內塑佛教大愿地藏王(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轉世)菩薩一尊,十八羅漢像十八尊,共十九尊。本殿兩壁還有十殿閻君的畫像,分別是一殿秦廣王蔣、二殿楚江王歷、三殿宋帝王余、四殿五官王呂、五殿閻羅天子包、六殿卞城王畢、七殿泰山王董、八殿都市王黃、九殿平等王陸、十殿轉輪王薛。五岳朝天殿兩大間,一座兩面。第一面內塑(道教)護法鎮山神王靈官像一尊,開山王爺(在沒廟的山上建寺院,佛教用語,當地傳說是一個放羊娃。)像一尊,共兩尊。第二面內塑(佛教)韋陀護法神像一尊。這些造像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法力,各有各的能耐。正是:世尊金像貌臻臻,羅漢玉容威烈烈。惡的青面獠牙,橫眉冷對;善的滿目春風,微帶笑意。
在后院,有一個鐵打的燈樹,有兩米多高,樹枝樹葉格局分明。光鐵樹葉就有一百單八片,上置油燈一百單八盞,一旦點亮,就像一樹的仙花在盛開,煞是好看。
三門和遮寺樓兩座共六間,都是僧房。三門上還帶有中門和小二門,門扇上畫有封神人物。頭門裝飾的是五出頭的斗拱,紅漆大柱,掛有“龍飛鳳舞”的匾額,抱柱牙子是連升三級的富貴如意牡丹。護神殿、地藏王菩薩殿和十八羅漢殿的門面也都是五出頭的斗拱,門扇上分別畫的是李白醉草下蠻書、魏征夢斬涇河老龍王和妙莊王火化白雀寺的畫像。正殿門頭是七出頭的斗拱,門面上畫的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畫像,門扇上畫的是番文語的番八寶(墨、誠、鄧、黨、生年當,鄧、扯、奔、馬、班麻桑)。抱柱牙子是漢文套香草。三門東面是僧房,中間是甬道,靠右掛著一個青銅大神鐘,兩壁都是名人詩篇和精美畫作,門扇上畫的是封神人物。這個帶有中門的第三大門,實際上也就替代了過廳。
香山寺共有一個鐘、一個拔云子、七八個磬。磬是上香時用的,拔云子是念經時用的,這三樣響器敲動,樂聲和鳴,悠揚悅耳,非常動聽。
另外,距寺不遠處還有兩座牌坊,都是由能工巧匠做成,藝高丹青妙,自不待言。在仙洞前面,還有一個很大的照壁,一面畫的是海水朝陽,一面畫的是犀牛望月,整個照壁將洞門遮擋得若隱若現,恰如其分,神秘兮兮。
整個洞內的建筑安排得十分適宜,修建得也甚是壯觀,各殿布局整潔而緊湊。因季節變化而變幻,洞內氣候冬暖夏涼,游人一進一觀,頓感心神格外舒暢,猶入地府天堂。你瞧:那層層殿閣,迭迭廊房,柱欄玉戶,畫棟雕梁,油漆塑像,無不工整美觀。再將那仙洞、寺院及周圍的山水景觀合起來賞玩,正可謂無不絕妙,無不留戀。有詩云:日月照云屏,煙霞籠遠岫。朝出云封山頂,暮觀日掛林間。溪水潺潺峽中鳴,洞泉滴點奏瑤琴。一片幽情真可愛,琪花瑤草景常明。乾坤結秀賽蓬萊,清濁育成真府洞。丹青妙筆畫時難,仙子天機描不盡。你再瞧那寺內:供桌前,瓶插仙花,爐焚檀香。時新果品獻朱盤,奇樣糖糕堆彩案。兩廊不絕閑人戲,殿門常開游客臨。善男信女來求神,爐中香火夜夜明。忽聞方丈鐘磬韻,應佛僧人朗誦經。
曾有當地一位文才很高的古人叫趙玉壁,人稱“書箱箱”。他在游覽香山洞后題詩曰:山中古洞洞中天,天上仙人常往還。此地參禪正得時,勸君莫去昆侖山。
曾任民勤縣法院院長、武威縣縣長的將臺鄉畢沙人馬漢良,在一九五二年游歷香山洞后作詩曰:壁立千尋金鑿開,神工鬼斧費疑猜。仙還勝地未曾賞,三十年間漂泊客。
一九五三年,時任岷縣縣長(當時宕昌屬岷縣管轄地)的張玉生到香山寺參觀后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風景地區,離人莊較遠,不要拆毀?!笔潞筮€特意派了一個老人,專門看守寺院。一九五八年宕昌建縣后,在一片打倒迷信的口號下,香山寺被強迫拆除,建筑木料被修建了灘子牧場,佛像被砸碎毀掉,參天森林也在大煉鋼鐵中被破壞一光。
改革開放后,香山寺得以重修,森林植被日漸恢復,隨著當地政府對旅游產業的日益重視和對灘子草原的打造開發,香山洞景區逐漸又成了當地民眾爭相游覽觀光的一方寶地。
如今,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四、初七、初八三天,是當地的廟會日。崖寺村還要搭臺唱戲,附近上七堡、下八堡的村民及宕昌、理川一帶的游客都來趕會。正是男女老幼,佛道信士,日日往還,樂此不憊;文人畫家,官宦商賈,游山玩水,以闊胸懷。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