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農歷三月份,安化人總是會按著手指數著日期,期待三月二十六日的到來,這一天是安化傳統的廟會日,被稱為“大賽”。當天,會有來自鄰鄉和縣城里的大約三四萬人來安化鎮鎮區趕集,場面十分熱鬧,被稱為“趕大賽”。
安化鎮三月二十六“趕賽”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安化“大賽”的出現與佛教寺院高寺、低寺和地方神廟祥源廟、宗氏娘娘廟等進行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趕賽”風俗則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安化地處交通要道,佛教、道教和地方神信仰聚集在地域面積有限的安化鎮鎮區,教派之間存在著競爭,主要表現一是寺廟、道觀、神廟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
在南宋以后,原來屬于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神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中進行。在佛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
在辦廟會中,有許多民間表演,他們都是自發組織的,資金來源要么是有錢人贊助,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出錢來唱戲,沒有贏利的目的。到了廟會這一天,廟前空地上人山人海,各類地方特色小吃全出來了,這可樂壞了小孩子和喜歡品嘗各地風味的人們,平時到別的地方才可以吃到的東西,此時在自家門口就能吃上,同時也會搞一些歌舞表演或什么儀式,民間的雜耍也會來助陣,這全是鄉民自發的。
在趕賽期間,各家各戶都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請到家中,好餐招待,而后就是老年人看傳統戲秦腔,“趕賽”此時也成了人們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純樸的人們總是用樸實的方式來表達對新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傳統的安化大賽。
安化大賽延續到今天,就活動內容來說,似乎看不到曾經的祭神賽會,儺文化已經消失,響響子、老爺車、猴兒上桿等玩具正在消失,逐漸被玩水槍取代,涼粉、攪團、涼面、馓子等小吃越做越精致。祭神賽會逐漸演變成為純粹的民間商業貿易。
武都安化三月二十六的民俗歷史傳統
網友評論